美式总结:“太阳能行业体现了中国实施产业政策的方式:选择要主导的行业,向其提供大量贷款,并让企业自行竞争。”
撰文 | 魏然
出品 | 光伏Time
当前中国光伏产业的严峻已经无需多言。引用王勃华的话来说就是“全产业链亏损、全行业亏损,这在光伏历史上很少见,前所未有。”
而长期以来,在欧美视角里只看到了中国企业在光伏产业的主导地位。如今外国人也关注到了中国光伏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纽约时报》7月25日就撰文《China Rules Solar Energy, but Its Industry at Home Is in Trouble》(中国主导光伏,但国内产业陷入困局)。
作者Keith Bradsher,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长期报道中国经济、货币政策、贸易和能源行业。
今天,光伏Time给大家带来本文全文翻译,看看美国人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困局,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后文光伏Time观点均用红色字体标识。
原文导语:太阳能行业体现了中国实施产业政策的方式:选择要主导的行业,向其提供大量贷款,并让企业自行竞争。
过去15年来,中国已在全球太阳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地球上几乎每一块太阳能电池板都是由中国公司生产的。甚至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设备也几乎全部在中国制造。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出口量(以发电量衡量)在5月份比去年同期又增长了10%。
(首先肯定了发展成果)
但中国国内太阳能电池板产业正陷入动荡。
去年,光伏产品批发价格暴跌近一半,今年又下跌了25%。中国制造商通过降价来争夺客户,并且仍在继续建造更多工厂。
价格大幅下调对中国太阳能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过去12个月,中国五大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设备制造商的股价已下跌一半。自6月底以来,至少有七家大型中国制造商已发出警告称,今年上半年将出现巨额亏损。
(目前的困局基本点明,对不了解中国光伏的外国人来说,这些数字看起来应该很吓人)
在产能巨大、出口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太阳能行业陷入动荡,凸显了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方式。15年前,政府决定大力支持太阳能行业,然后让这些公司自行发展。政府对大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表现出了很高的容忍度。
(这就属于主观臆测了)
汽车行业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中国每年的汽车销量约为2500万辆,高于其他任何国家,但销量却仅为该国汽车产能的一半。因此,中国汽车制造商现在正效仿太阳能行业,大幅降价并增加出口。
(汽车的话题在西方更受关注,所以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也提了一嘴汽车)
中国的做法可能给地方政府、国家投资基金和国家支持的银行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而所有这些机构都为受青睐行业的公司提供资金。
全球商业组织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中国事务高级顾问戴维·R·霍夫曼(David R. Hoffman)表示:“这是一种成本非常高的发展模式,但它能够可靠地培养出国家冠军企业。”
(这是典型的用结果倒退过程和原因。前两年中国企业狂赚西方利润的时候,你咋不说成本高嘞?周期性的问题非要说是中国从一开始就错了)
为了弥补国内经济放缓,中国加倍增加工厂出口,其不惜一切代价的政策尤其受到关注 ——这招致了美国、欧盟和其他贸易伙伴的批评,他们认为中国对本国工业的大力支持是不公平的。
(因为西方国家认为不公平,所以你做错了。但实际上,美国政府给First Solar多少补贴啊?)
高层周末呼吁进一步投资高科技产业,包括太阳能。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周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呼吁终止拜登的可再生能源计划,他称其为“绿色骗局”。
(这里说的是中国的三中全会相关内容。把特朗普拉出来,说实话没太懂。可能是懂王在选举期间有流量)
位于湖南长沙的湖南神州光电能源有限公司( Hunan Sunzone Optoelectronics)是研究中国政策运转的案例。这家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成立于2008年,早期享受到了一切可能的补贴,比如免费的土地、国有银行低息贷款,甚至政府同意支付大部分利息。
(这都是NYT说的啊,我们不知道真假)
尽管获得了财政支持,但工厂目前仍然空置。二楼巨大的“神州”招牌在长沙酷热的天气中生锈。最近一个下午,仍然在现场的是一个保安。他说制造设备1月份就搬走了,工厂将拆除,改建成办公楼。
(得服气,NYT这段描写很真实。另外我要说明,2010年的时候,也是这个作者,在报道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时候就提到了这家公司。当时的重点就是获得各种补贴)
神州的案例是中国通过放贷和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典型例子。光伏企业通过削减成本和价格维持市场份额,导致少数企业存活下来,其他竞争对手在世界各地被基础市场。
(又开始扯淡了。企业被淘汰是因为中国补贴么?成本降低是因为补贴么?光伏上市公司的财报都是公开的,融资成本都是透明的。难道只有补贴和贷款两个资金来源渠道?)
神州工厂建成时有360名员工,规模相当大。几年之内,中国其他地方的竞争对手也纷纷修建规模大得多的工厂。
包括通威、隆基在内的竞争对手都从大规模生产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将部分额外的收入投入到提升效率上。
(你把这个公司和通威、隆基放在一起比较,我实在是无力吐槽。)
像神州这样的工厂,很快就变得过时了。
国家能源局上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了“合理引导光伏上游产能建设和释放,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国各地光伏制造商已经裁员数千人以削减成本。这些工人可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获得一定的赔偿。一些公司采取了策略,为员工提供一年无薪假期或者减薪30%。
然而,一些公司表示,他们让工人无薪休假只是为了为未来更大的生产压力做准备。某光伏龙头企业副总裁说:“我们告诉工人的是,先回去休息或者务农,过了秋天,新设备好了再回来。”
(原文这里点明了是哪家公司哪个副总,但我还是隐去了。想象不到会有高管说这样的话。)
各地的财政支持正在迅速消失。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让地方政府的收入减少。“政府现在没钱支持。”大型太阳能电池板分销商Grape Solar的首席执行官Ocean Yuan表示。
7月9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下称《规范条件》)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不过,太阳能行业顾问弗兰克·豪格维茨(Frank Haugwitz)表示,这一变化太小,不足以减少中国的产能过剩。
西方国家正在提高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壁垒。欧洲已经开始禁止在政府采购项目中使用中国太阳能电池板,除非中国公司披露其补贴情况,但中国公司拒绝披露。
部分出于对中国补贴的担忧,拜登总统上个月允许对从东南亚进口的大量使用中国零部件的太阳能产品重新征收已到期的高额关税。美国商务部已开始对进口太阳能电池板提起贸易诉讼,这可能会导致进一步征收关税。
(都是些时效新闻,还算正常。不过欧洲那个“要求中国企业披露补贴,中国公司拒绝”的新闻,暂时没看到其他地方有。)
中国的光伏企业有时候坚韧不拔,一些大企业在10年前倒逼之后,又重新在政府和银行的帮助下,开始运营。
(这里说的是尚德)
长沙神州的创始人赵枫希望自己的公司也能复苏。神州的一名股东于2018年在湖南一家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公司在亏损后破产,但后来撤回了诉讼。赵枫目前在美国,他表示,他希望将公司的重点重新放在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上,这是中国产业政策的最新宠儿。
“当我们想要发展时。”他说,“我们会向银行和政府寻求支持。”
(这里其实挺有意思的,类似赵枫这样的人,并不是从技术上尊重光伏。他们更多的是看中政府支持的重点,然后想从中捞一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