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亿元表决心,电池行业再迎狂欢。

 撰文 | 潮汐

 出品 | 星球储能所


529日,据中国日报报导,我国计划投入约60亿元人民币用于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工作。此项投资预计将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等六家企业提供政府的基础研发支持。

 

有媒体报导,这项行业内史无前例的全固态电池研发项目由政府相关部委牵头实施,旨在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研发。据悉,该项目经过严格筛选后,最终分为七大项目,分别聚焦于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术路线。

 

这一全面的研发计划将助力推动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但也只是助力。

 

根据SNE Research报告显示,全球液态锂离子电池供应量将从2023年的687GWh扩大到2030年的2943GWh,增至当前的4.3倍,占电池市场的95%以上。

 

已量产装车的固态电池实际上多为半固态电池,而成本高、内阻大等技术性难题,直接导致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及商业化落地步履维艰。

 

但即便如此,固态电池依然由于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激发着资本想象。

 

近年来,辉能科技、太蓝新能源、卫蓝新能源、高能时代、恩力动力等多家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接连获得资本青睐。投资方阵容豪华,包括华为、小米、宁德时代、欣旺达、本田汽车、吉利控股、上汽集团、通用汽车、现代汽车和起亚等知名企业。这一系列投资表明,固态电池技术正日益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注焦点,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政府的60亿元投资是态度,更意味着资本想象空间无限扩张。

 

 

六企巨变?

 

315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3年业绩报告会上表示,固态电池在技术路线上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距离商品还很远。

 

宁德时代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23419日,在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发布的凝聚态电池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电池的电解液既不同于普通液态锂离子电池的100%液态电解液,也并非全固态电解质或固液混合电解质,而是一种半固态化的胶质状态。这种创新的电解液设计在保持液态电池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提升了安全性和稳定性,标志着电池技术的又一重要突破。

 

当然,宁德时代还是把固态电池当做重要的储备技术路线。

 

2023年,在CIBF2024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上,宁德时代的首席科学家吴凯的发言令与会者为之一振。他表示,按照技术和制造成熟度的评价体系(以19分打分),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研发目前处于4分的水平。这意味着该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宁德时代的目标是到2027年将这一分数提升至78分,这意味着届时可以实现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

 

吴凯还透露,宁德时代在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已有十多年的积累,组建了接近千人的固态电池和新体系电池研发团队。

 

宁德时代对固态电池的态度代表了大多数企业。

 

近日,比亚迪宣布其全固态锂电池在重庆生产,并即将进行装车试验。该项目属于标准的国家级重点项目。

 

事实上,比亚迪早在2016年以前就开始投入固态锂电池的研发工作。比亚迪的两种技术路线——氧化物固态锂电池和硫化物固态锂电池均已完成生产,并具备进行装车试验的条件。

 

尽管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固态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两家公司并未大肆宣传这一技术计划。比亚迪今年的重点是第二代刀片电池的发布。然而,在固态电池上车方面,比亚迪计划于2025年试装全固态锂电池,并在2026年发布搭载全固态锂电池的新纯电平台和车型。由于比亚迪目前正专注于推广第二代刀片电池,因此没有像广汽那样大力宣传其固态电池技术。

 

一汽除了广为人知的固态电池发展规划外,在近日又掀起波澜。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发布公告,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汽)于202312月提交的一项名为一种复合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全固态电池的发明专利,已获得公开号CN117895065A。这项技术突破标志着中国一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复合电解质技术是固态电池发展的关键之一,它不仅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还大幅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中国一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成果,将为推动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行业内也有抢跑,尝试大规模应用的企业——上海汽车集团。

 

48日晚,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汽车在上海正式发布了智己L6智能轿车。智己汽车介绍,这款车型是全球首款搭载量产超快充固态电池的车型,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即将进入固态电池时代。上汽集团表示,将从2026年开始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组,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5 24 日,上汽集团公开表示,全固态电池基于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上汽清陶首条全固态电池产线已经立项,该集团计划在2025年建成固态电池产线,并预计到2026年实现电池量产及样车测试。2027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车型。

 

据悉,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在2023年共同成立了合资企业——上海上汽清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清陶能源持有51%的股份,上汽集团持有49%的股份。

 

早在2018年,清陶能源便与上汽围绕固态电池技术展开合作。上汽集团分别于2020年、2022年和2023年通过基金方式参与投资清陶能源,成为其第一大投资人。清陶能源共完成了10轮融资,最近一轮发生在去年5月,公司获得了上汽27亿元的G+轮融资。

 

去年8月,清陶能源与上汽集团共同宣布,双方联合开发的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完成装车试验,单体能量密度达368Wh/kg,测试车辆续航里程达到1083公里,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400公里。这项技术将在2024年应用于智己品牌的新车型上,实现量产。

 

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在今年3月表示,公司计划在2025年开发出第二代固态电池,而后在2027年量产第三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500Wh/kg

 

这家公司在2016年创立之初,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当时的初始估值仅为几千万元。然而,自2019年产业资本的强势介入以来,仅三年内公司的估值就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背后聚集了北汽、上汽、广汽三大汽车巨头的投资,使其迅速崛起为行业内的超级独角兽。这一现象清晰地展示出该公司所掌握的固态电池技术在行业中的重要性和备受关注的程度。

 

60亿元扶持计划中提到的另一家固态电池企业卫蓝新能源则深度捆绑下游车企。

 

清陶能源和卫蓝新能源均成立于2016年。

 

卫蓝新能源是中科院物理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固态电池技术的唯一产业化平台。其发起人包括被誉为中国锂电第一人的陈立泉,也是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的博士生导师。卫蓝新能源专注于全固态锂电池的研发与生产,拥有一系列核心专利与技术,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卫蓝新能源则与蔚来、吉利、小米等新能源车企合作紧密。

 

20236月,卫蓝新能源向蔚来正式交付半固态电池,同年12月,蔚来ET7搭载卫蓝新能源交付的150kWh超长续航电池包,实测续航超1000公里。而吉利汽车和小米集团等企业则是通过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了卫蓝新能源的投资。在20223月,卫蓝新能源股东名单进一步扩大,新增小米基金、吉利汽车等。目前,卫蓝新能源已抵达D+轮,估值超150亿人民币

 

吉利集团除了捆绑卫蓝新能源,还自行下场研发。

 

吉利集团不仅与卫蓝新能源紧密合作,还积极自行下场研发固态电池。117日,吉利汽车表示,公司不仅与卫蓝新能源建立了投资合作关系,还专门成立了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正在与多家动力电池厂商开展联合试验。

 

20225月,吉利汽车研究院发布2022年固态电池材料合成实验线项目的公开招标公告,计划建设一条完整的固态电池材料合成实验线,以支持固态电池新材料的研发。作为交钥匙工程,项目要求在当年8月完成所有配套设施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今年110日,吉利再次公开招标智行科创固态电池实验室设计建设项目,内容涵盖固态电池实验室的设计及建设等。文件显示,此次项目的招标人为浙江绿色智行科创有限公司。

 

 

所求为何

 

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所引发的安全事故中,电解液是一大推手。由内部短路(外力穿刺、过充等)、工作温度过高等原因导致的初始温度上升,会使电解液反应持续升温,并释放可燃气体和氧气。而液态电池隔膜的耐热极限约为160度,超过此温度后聚合物会转化为流动态,也会导致正负极直接短路,进而使电池发生剧烈燃烧或爆炸。

 

从整个过程来看,化学活性高、易挥发、易燃、易腐蚀的液态电解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液态锂离子电池的最大安全隐患。

 

而由于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部分或全部替代液态电解质,有希望从本质上解决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

 

一方面,固态电解质具有不可燃、无腐蚀、无挥发等特性,分解温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内部无液体流动,固态电池具有承受穿刺、折弯等物理冲击的高机械强度,从而大幅降低热失控风险。

 

此外,业界有观点认为,全固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现有锂离子电池的25倍,因此是最具潜力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

 

当然,实力如此强悍的固态电池也有深沉的技术忧虑。

 

首先,便是技术上的难关。其中又以固态电解质的技术突破为核心关键,研发难度极大。

 

快充性能差、界面易接触不良、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电化学相容性与其他性能难以均衡,都是固态电池在现阶段未能解决的技术缺陷。

 

高昂的成本更让固态电池难以真正走向商业化。固态电解质目前难以轻薄化,且需用到价格昂贵的稀有金属原材料,氧化物电解质含锆、硫化物电解质含锗。全固态电池还对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生产设备替换率极高,总体成本显著高于液态电池。

 

当前,针对固态电池市场化的难题,业界普遍采取了折中的解决方案,即将半固态电池作为从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必要路线。

 

现阶段,半固态电池已经实现量产装车。比如搭载赣锋锂电三元固液混合锂离子电池的纯电动SUV赛力斯SERES-5此前消息计划20233月开始交付;岚图追光113日首批量产车型正式下线,首月订单已超1万,其搭载的82kWh电池包就采用了行业首个量产装车的半固态电池。

 

不过,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指出了行业内的主流观点:半固态电池产品毕竟只是一个过渡产品,最终还是会走上全固态路线。半固态电池对于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没有特别明显的改善,因此未来不会成为主流产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