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充电桩出海的果子要熟了吗?

“中国市场没有底线。”

在问及充电桩企业如何在低价竞争中平衡利润与成本时,一位小型桩零售商调侃道。

目前充电桩硬件上下游卷的都很厉害,一些企业低价竞争还要有利润,只能从零部件下手。

耀莱充市场部经理曾石金对记者称:“由于充电桩没有标准,桩内元器件配置多少不影响充电,但减配之后很容易损坏。”

在他看来,目前的充电桩市场的现状是:小企业通过更换低质元器件压低成本赚取差价,而像星星充电、特来电等一线品牌则通过高质量元器件和完善的售后服务稳固江山。

“以120KW双枪的直流充电站为例,如果造价在25000元以下,配置和售后都会很差,因为这些电站投建企业的利润不足以支撑后续的维修和更换。”曾石金说。

充电桩下游也很卷,行业高度集中,CR5常年保持70%以上,CR10保持在80%以上。

为了抢占市场,特来电、e充电、快电、小马充电、速通充电、万马爱充等众多运营平台无惧亏损大打价格战,从“全部桩、全时段、零服务费”到“全部桩、全时段、低于电费”,互联网式跑马圈地的烧钱竞争模式每天都在上演。

老玩家们激战正酣,跨界野蛮人也来敲门了。

面对充电站对传统加油站的冲击,壳牌和中石油等传统能源巨头也在强势切入充电桩运营市场,企图重塑竞争格局。

九月份,壳牌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深圳正式开业。壳牌和比亚迪联手打造的深圳壳牌比亚迪电动汽车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该站的运营。11月6日,壳牌中国区主席陈琳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壳牌在中国运营的25000个充电站,已取得正向现金流。

与壳牌深圳充电站开业几乎同期,中石油豪掷15亿拿下普天新能源,大举入局充电桩,不到一个月,中国石油首座“超级充电+便利店”综合示范站便正式开业并投入运营,提前锚定超充市场。

国外能源巨头和“国家队”的入局预示着行业发展模式有望走向良性发展,也意味着充电桩市场竞争会愈发激烈。

国内这么卷,不少企业自然就把目光投向来了国外,我国充电桩发展比较早,而且经过了数年的实践,无论价格、成本、质量把控、经验都超前于国外,相关企业希望抓住中国制造的红利期,靠性价比赚取超额利润。

卷完国内再去卷国外,充电桩意欲复刻户储和pcs的辉煌,但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理想丰满

随着欧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海外充电桩即将进入加速建设期,充电桩缺口巨大,有配桩的刚性需求,不少投资机构认为,充电桩最大的逻辑便是出海,尤其是整桩和零部件企业利润集中,有望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IEA数据显示,2022年,欧洲电动车销售量260万辆,新车销售渗透率23%,仅位于中国之后。2023年上半年,欧盟国家累计电动汽车销量142万辆,增速较2022年的14%大幅提升。特别是对充电桩有刚需的纯电车销售93.9万辆,是插电混动的近两倍。

但欧洲充电桩的建设并没有跟上,车桩比高达16:1,特别是德国、挪威、瑞典等国家的车桩比已高达25+,公共充电桩紧缺,增量空间巨大。

中泰证券报告预测,2023年-2025年,欧洲公共充电桩市场市场规模为28.5亿美元、45.7亿美元、71.8亿美元,CAGR达64%,高于中国充电桩市场43%的增速。

美国的车桩比更大,根据美国能源部数据,2022年美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13.1万个,新能源车保有量约330万辆,公共车桩比由2011年的5.1逐渐上升至2022年的25.1。

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认为,2021年美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为28.5亿美元,预计从2022年到2030年将以36.9%的CAGR增长。

此外,欧美存量公共充电桩多为交流慢充桩,比如BNEF数据显示,欧洲50kW及以上的快充桩和超快充桩占比仅12%,随着快速补能需求的提升和充电基础设施成本的降低,欧美充电桩市场对于直流快充的需求将会提升。

未了刺激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加速转型步伐,2022年以来,欧美对于充电桩的政策扶植逐渐由指标规划转向真金白银的补贴。

比如在英国,公司可享受充电基础设施第一年支出成本的税收优惠。个人可以获得高达75%的充电站购买和安装成本的赠款,每次安装的拨款上限为350英镑(含增值税)。

德国更为慷慨,据天风证券测算,德国高于100KW的大功率桩最高有机会享受3万欧元的补贴,普通的交流公共桩的补贴金额最高也可达2500欧元,私桩的补贴标准为900欧元。

美国市场的主要受惠于《两党基础设施法案》中通过的50亿美元国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计划和IRA法案。

国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计划类似于国内的充电桩下乡政策,面向全美的高速公路建设公共充电桩网络,填补农村、弱势和难以到达地方的充电基础设施空白,5年补贴近50亿美金。

IRA法案则将原来的充电设备税收抵免延长至2032年,对于个人/住宅安装的充电桩补贴1000美金,商业用途的充电桩抵免上限从3万美金提升至10万美金。

除了海外市场空间巨大、补贴丰厚,出海的关键的支撑点在于中国充电桩的性价比十分突出。

华宝证券分析认为,欧标比国标价格高 2 倍,美标比欧标价格高 10%;直流产品 180kW 国内售价 5-6 万元,欧标售价 14-15 万元,美标售价 15-16 万元,剔除各种费用后,外销的毛利率仍然显著高于国内。

例如,充电模块生产商优优绿能在招股书中就曾披露,公司外销毛利率保持在 40%以上的水平,而内销毛利率水平在 20%左右。

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补贴丰厚,中国充电桩企业的出海情况如何?

现实骨感

出海第一步,先过认证关。

获得认证许可是中国充电桩企业实现成功出海的首要前提,但欧美的对于充电桩产品的合规和标准认证要比国内的认证严格,如欧洲的ce认证,美国的UL认证。欧盟下面还有各个国家的认证,比如德国(MID),美国还需要特别州认证。

随着充电桩企业抢滩欧美,认证费用也在攀升,天风证券研究表示:前些年一套CE认证收费在20~30万元,这两年则上涨至50~60万元。

另外由于各国充电接口不兼容(中国国标GB/T、CCS1美标、CCS2欧标、日本标准CHAdeMO),中国企业要在接口设计上进行本地化。

“欧美有更精细的要求,尤其在安全和操作方面。因此,认证过程较为繁琐,早期需要将所有产品送到国外实验室去做认证。现在国内也开通了一些认证机构,如Tuv和UL的国内子公司。”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委会副秘书长倪峰在一次分享会上提到。

image.png

其中UL比CE 认证的周期更长,费用更高。目前绝大多数出海的企业获得了欧标认证,而美标还在走流程。

国内直流桩市占率第一的能效电气也在冲击海外市场,一位接近该公司的专业人士告诉零碳知识局:目前欧标已经取得了TUV的CE认证,美标还在机构测试阶段。

“美标花了不少钱了,取证周期还长,测试机构活生生把自己乙方的角色干成了甲方的角色。我们只能老老实实排队听安排,忍气吞声的交钱。”该人士称:“能效电气未来的出海策略是跟绑定大客户,紧跟一线车企。”

道通科技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拿到直流桩 UL认证的桩企,美国市场客户包括内华达州电力公司,运营商Evgo等,而其他企业则以欧标为主。

炬华科技11月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美标交流充电桩已通过ETL认证。目前公司研发的美标直流桩进行UL认证送样,欧标直流充电桩进行CE认证送样。

目前充电桩企业的出海渠道主要有三类,一是OEM模式,为国外大B客户做代工,比如炬华科技和优优绿能,这种模式可以绑定下游优质客户,锁定订单需求,避免品牌劣势。

对此,炬华科技曾表示:“充电桩不是一个基业长青的行业,公司利用代工可以在起量阶段赚取最大利润。”

另一种则是通过以往在欧美积累的经销商和品牌资源为基础,自主开发销售渠道,比如盛弘股份、阳关电源,公司在储能零部件海外销售方面经验丰富。

第三种则是通过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直面C端的消费者,如英杰电器。

对于TO C属性尤其突出的充电桩来说,打造“品牌”竞争力是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与外资龙头相比,中国企业在影响力、经销商网络建设等方面处于劣势。

据公众号品类出海指南分析,欧美充电桩市场以老牌电气大厂(ABB、西门子和施耐德等)和当地第三方独立充电桩厂商(如北美的Charge Point和欧洲的EVBox)为主导。

截至2021年底,ABB约占欧洲充电桩市场份额的40%,ChargePoint占据美国L2等级充电桩超过50%的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企业以出售产品为主,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现在大功率充电机需要安装或调试,所以对于出口企业,除了研发和生产能力外,本地化服务问题也很重要。

有些企业通过收购当地公司组织售后队伍,但考虑到欧美的用工成本,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因为国外市场虽然在扩大,但并没有大到能支撑养一支团队的程度。这需要合作企业去考虑,如果产品出了问题,服务跟不上,品牌很快就会受损。

比如在亚马逊,道通科技充电桩产品的多条差评便和售后服务相关。

image.png

来源:亚马逊

此外,由于充电桩的计费平台要在终端接入当地金融支付系统,欧美国家对金融安全要求极高,而国内充电桩企业在充电桩软件安全设计、计费系统透明度方面投入较少,会被当地运营商卡住同时也会招来消费者不满。

亚马逊为道通科技筛选的“最重要的一条评论”便是质疑道通的充电app数据统计问题。

image.png

来源:亚马逊

品类出海指南主编张毅长期从事“跨境电商”的观察和研究,他告诉零碳知识局:“充电桩企业出海要考虑目的国当地的电网适配情况。此外,欧洲很多是公共充电桩,涉及到一个刷卡支付问题,支付的通路也是挑战。”

“尤其是欧洲市场,人力成本非常高,包括前期的安装、后期的维护。如果在当地有团队,当地员工的交税比例高、工作效率低。”张毅说。

还要走出去

尽管前路艰难,但至少有十几家企业已经卷到国外。

目前来看,道通科技在出海方面最为激进,受IRA法案影响,该企业正在美国建立充电桩工厂。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该公司董秘人士表示,从北美市场的在手订单来看,下半年充电桩相关业务收入有望超过1亿元。

该董秘办人士进一步表示,由于受到美国政策限制趋严影响,公司自2022年下半年起,便筹划在美国本土组建工厂的相关工作。

在2023年半年度公司业绩会上,道通科技道通科技董事长、总经理李红京表示,目前公司美国工厂的购置合同已被签署,厂房内部水电装修齐全,项目组已启动测试及生产设备采购工作,计划2023年年底前投产运营。

道通科技的线上渠道表现也不错,11月10日,在亚马逊充电桩(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s)类目BSR(最畅销) TOP100产品中,Autel Home Level 2 EV Charger排名第十三,是唯一一家中国整桩企业。

image.png

来源:亚马逊

除此之外,充电运营商如特来电已进行海外充电产品的研发布局,并与海外大型车企、能源运营商、公交集团等客户合作,在中亚、东南亚、俄罗斯、欧洲等地区均有充电设备的出口。

就在上月,特来电与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汽车销售公司Astana Motors签署充电网生态共建合作协议。特来电对零碳知识局表示,目前公司主要在做一带一路示范项目。

此外,记者了解到,saas平台运营商蔚景云也在做国际版,该公司表示:未来有需求后会按项目沟通。

张毅分析称:“分市场来看,欧洲可以跟美国分开,美国更多是个人消费级充电桩上涨比较快。欧洲更多的事政府主导的公共设施的推进,所以中国企业跟当地政府的合作会比较重要。”

image.png

另一家出海巨头盛弘股份也不容忽视,公司的直流桩已经与BP、壳牌等大B客户达成合作。

今年三季度,盛弘充电桩业务营收2.2亿,同比增长91%,其中充电模块占比超10%,其中直流桩毛利率35-40%,模块毛利率20-25%,控本和盈利能力优秀。

据见智研究消息,盛弘表示,出海业绩落实的进程可能并没那么快,因为一些地缘政治原因,国内企业出海欧洲流程较长,没想象中那么容易,但充电桩维持明年30-50%的增长问题不大。

盛弘预期:2023年收入结构为欧洲占比20%,国内占比80%,欧洲市场不考虑壳牌、BP预计收入1-2亿。

此前,公司在机构调研时称:也有美国建厂打算,预计24年产生收入,充电桩产能铺设简单,开工到投产半年即可,来得及在24年七月拜登下达最后通牒之前做出决策。

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在性价比和超冲技术方面优势明显,但未来充电桩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要具备竞争力必须适应不同国家的法规和认证要求,企业还需具备灵活的市场策略,能够根据不同文化和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打造品牌的关键。

最后,持续关注环保和可持续性趋势,确保产品和运营符合国际环保标准,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形象和竞争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