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世界最大的光伏展会intersolar在德国慕尼黑开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光伏企业参展商。作为世界光伏制造行业的支柱力量,众多中国企业前来参展,展出最新的技术和产品,特别是针对欧洲的不同场景使用下的光伏产品。

对于中国展商而言,欧洲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欧洲是中国光伏企业最大的出口市场,据市场信息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的数据,2022年中国向世界各国出口光伏组件总计154.8GW,比2021年增长了74%,其中欧洲是最大的出口目的地,达到86.6GW。

俄乌危机后,欧洲的光伏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快车道。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在会议期间发布了最新版的《2023—2027年全球光伏市场展望》报告,2022年,欧洲市场新增装机容量为41.4GW,同比增长47%。其中欧洲排名前十的新增装机国家都成为了GW级市场,这还是第一次,其他成员国的新增装机量也实现了不错成长。

虽然装机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本土制造能力远远落后,主要依赖进口。在今年3月欧盟出台的《净零工业法案》中提到,目前欧洲是净零能源技术的净进口国,几乎所有的太阳能光伏组件依赖进口,并且大部分来自中国。

对于本土制造落后的担忧,俄乌危机以来供应链涨价也让欧洲本土重建光伏制造的呼声愈发高涨。

去年底,欧盟委员会正式成立了欧洲太阳能光伏产业联盟,用于推动对欧盟太阳能制造业的投资。该联盟由工业界人士、研究机构、协会和其他相关方共同发起,支持欧洲到2025年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价值链上达到30GW本土制造能力的目标。

新联盟称将为欧洲太阳能光伏制造项目调动资源,充分利用所有现有和新的产能,扩大欧洲本土生产能力,使欧洲光伏价值链环节(多晶硅锭、硅片、电池、组件)等,在2025年承诺制造能力达到30GW,产值超过600亿欧元,创造超过40万个就业岗位。

在这次Intersolar展会上,光伏制造如何重回欧洲也成为了欧洲光伏展商、行业协会等组织讨论的关键议题。欧盟计划建立整个光伏供应链的产能,以便本地生产可以满足大部分不断增长的需求。

德国政府正在筹划一项投资促进计划以及增加研发资金,德国机械工程工业协会(VDMA)正在对德国的光伏生产复兴进行研究。到2030年,欧洲制造商预计将供应本土40%的光伏组件。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欧洲光伏制造业在十年前因迅速崛起的亚洲竞争对手而陷入停滞,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却在过去15年间实现产能从零到300GW的增长。虽然在行业兴起之初,欧洲公司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现在中国的光伏公司不论从制造规模还是技术研发都在整个全球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可以感受到的是,虽然欧洲市场享受到中国制造带来的成本下降好处,但是他们对光伏产品的潜在供应链风险越来越敏感。欧盟能源专员表示,欧盟将“不惜一切代价”恢复光伏本土制造。

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2021年整个欧盟的光伏总产能仅为8.3GW。目前,欧洲拥有约6—8GW的组件产能,约1GW的电池和2GW的硅片产能,欧洲拥有约6至8GW的组件产能,以及约1GW的电池和2GW的硅片产能——这些加在一起不到全球产能的1%。

在展会期间,许多欧洲公司对外宣布开始加速发展或正在制定扩张计划。德国SMA Solar Technology公司称正在黑森州建造一座20GW的工厂,用于为大型光伏电站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奥地利逆变器制造商Fronius今年将投资2.33亿欧元扩大其产能;比利时的Belinus公司称分别在比利时和格鲁吉亚规划5GW组件工厂;意大利公用事业公司Enel称正在西西里岛建设一座3GW的组件工厂。

但是令欧洲光伏业普遍担忧的是,欧洲公司仍将因更高的劳动力、材料成本等因素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业内人士称,欧洲若想重振太阳能产业,将面临着几乎无法逾越的阻碍。一方面,中国厂商有着巨大的规模效应以及随之而来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美国也以巨大的补贴吸引所剩不多的欧洲企业将产能转移到大西洋的另一端。

国际能源署(IEA)去年11月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即便中国厂商面临与欧洲相同的人力、能源、上游产品成本,也能凭借规模效应实现比体量较小竞争对手更低廉的制造成本。也就是说,欧洲光伏本土制造的复兴前路漫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