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洒满吉泰盆地,走进江西吉水八都镇宏溪村,一排排光伏面板在阳光照射下源源不断地产生清洁电能。伫立远山眺望,仿佛一片波澜起伏的“蓝色海洋”正默默守护着这个宁静的村庄。

12月25日,国家能源集团江西万安水电厂光伏电站巡视人员路过村子,正好遇见村民黄爱青。“光伏土地租金到账了,没想到光伏板还能躺着赚这么多钱,真是应了村支书说的‘一寸光伏一寸金’呀,这下子可以过个好年了,谢谢你们国家能源集团。”

图为吉水八都项目航拍图

“宏溪村曾经是重点贫困村,‘人无三文银,地无三分平’,村子底子薄、产业基础弱,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宏溪村村支书王大根说道。“如何带领宏溪村的父老乡亲增收致富,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一直是困扰村委的难点与痛点。”

宏溪村地理闭塞,产业“出路”难寻。2023年8月,万安电厂雪中送炭,经过前期考察研究,决定来到这里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资源,大力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装机规模为100兆瓦的光伏电站。

吉水八都项目覆盖约1500亩土地,划分4个光伏场区,于2024年8月实现全容量投产发电。按照双方商定,全体村民每年可获得一笔土地租金收益。而随着长期撂荒土地等资源得到高效复合利用,相关农户不仅能获得租金收益,还开辟了药材种植、养牛养鸭等增收渠道,每年收入持续增长中。

图为2024年1月正在施工建设的2号光伏区全貌图

项目前期开展并不顺利,开启两个月后一块地也没征下来,原来是村民们担心光伏有辐射,有漏电危险,有噪音。“你这光伏板有辐射,雨水流过后会被污染,影响我们放牧牛羊和种植农作物。”村民们早期对光伏项目颇有抵触,乡镇、村委怎么解释也理解不了,于是该厂便在村委开展宣讲,举实实在在的例子,“镇政府屋顶都做了,你们还担心什么呢?”通过持续的科普,助推村民交地。

图为村民正在光伏板下放牛纳凉

“你们做了光伏,我下面就不能种地、养殖了。”

“我们有‘农光互补’模式呀,我们的光伏板离地有2.6到3.8米高,有6到7米的行间距,柱子4米以上,农机都可以开进来,光伏板之间还有漏光漏雨的间隙,这些都是可以签订保障协议的。”为了让村民无后顾之忧,施工结束后还会把压实的土地耕翻30厘米,方便村民耕种。同时还修排水渠、排水沟、沉沙池。村民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从当初的不信任,甚至组织他们去看别的项目,也还是怀疑看到的和做到的会不一样,转变到现在纷纷主动要求参与。

“别小看这一块块小小的太阳能板,它投入少,积聚的却是增收致富的持续动能,只要出太阳就可以赚钱,可谓是‘一寸光伏一寸金’。”提起这份“阳光收入”,王大根高兴得合不拢嘴。“目前,光伏已成为该村主要收入来源,土地租金、种植农作物、养牛养鸭等收益占村集体大部分收入来源。”

图为光伏板下部分村民种植的黄牛“口粮”

“可不是嘛,每年的土地租金收益已经成为家庭的‘定心丸’。”村民黄爱青原来是脱贫户,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在建好光伏电站后,万安电厂给他开展技能培训,教他学习光伏技术,并将他安置在电站相应劳动岗位,主要负责光伏电站的砍青和巡护。“其余时间再干点农活,生活基本不用愁了,真是感谢国家能源集团的好政策,改变了我的生活,给我带来了希望。”黄爱青感由心发。

一寸光伏一寸金,不仅仅是能源重复利用的创新变革,更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源泉。随着光伏项目在乡村的落成与投产发电,原本沉睡的土地资源被唤醒,村民们既能通过土地租赁获得稳定租金收入,又能参与到光伏电站的日常运维、巡护看守等工作中,实现家门口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尽情享受着新能源产业带来的发展红利。

如今,走进吉水八都镇宏溪村,俯瞰光伏电站,蓝天、白云下,灿若繁星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山水、田园、村落环抱一起,书写着国家能源集团助力乡村发展的美丽诗篇。这一幅美丽的国能画卷,蔚然壮观。(刘志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