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激进过后,坐等产能出清


 撰文 | 戏台 

出品 | 光伏Time 

   
在竞争激烈的光伏市场,弥漫着久散不去的火药味。


这里有传统制造业由产能紧缺到过剩的周期性变化,也有世界能源转型带来的超强市场预期。在企业博弈中,搭载产能与需求的天平不断摇摆,下行周期总如期而至。


本轮周期的上半场,业内见证了龙头企业的融资能量和扩产魄力,百亿扩产成为标配,N型产能在两年内迎来上千吉瓦增量。其中,布局TOPCon的企业吃到了新技术路线释放的短期红利。


到了下半场,龙头变得谨慎,在融资难度攀升时期选择了确保经营资金充足。从光伏发展历史来看,挺过出清,就意味着在未来充盈的市场需求中赚取超额利润。


市场上低价战持续,龙头们则用理性达成了微妙平衡。



熬过长夜


2023年,光伏产品价格由高位下滑,企业获取利润不断收缩,第四季度甚至出现了头部亏损的情况。例如,依据中环披露的业绩预告推算,其第四季度亏损13.88亿元至19.88亿元。


但随着业绩披露企业越来越多,逆风赚钱的企业浮出水面,这就意味着部分企业的成本线还未遭踩踏。


晶科能源在披露的2023年业绩预告中提到,全年归属净利润高达72.5~79.5,同比增加 146.92%~170.7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达到39.04~46.04亿元,同比上升147.59%到 174.05%。


晶科能源把业绩增长原因归结在N型红利、一体化经营策略2023年,在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稳步增加的同时,光伏市场对于N型先进产品的需求逐渐成为主流。随着技术变革全面推进,新老产能加速迭代,行业供需关系的变化造成终端产品价格呈总体下降趋势。面对行业周期波动下的激烈竞争,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凭借N型TOPCon技术和产品的持续领先,以及全球化运营和一体化产能等方面的优势,实现N型组件出货快速放量,带动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根据前三季度业绩推算,晶科能源在第四季度仍然斩获归属净利润8.96~15.96亿元


东方财富证券在研报中提到:23Q4 产业链价格急速下跌,公司盈利承压,参考公司公开交流公告,公司预计2023Q4 出货超过 23GW,以业绩预告中值测算,公司组件 23Q4 单 w 盈利约 5 分钱


尽管,这一估算能够反映晶科能源优秀的获利能力,但却较为粗略。


以国内组件价格来看,2023年,TOPCon组件四季度价格降速明显,12月末组件成交均价已经下跌至1.03元/瓦,而10月成交均价尚有1.28元/瓦。

成交均价差值显然超过5分钱每瓦,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追求国内市场,则第四季度前半段赚钱,后半段势必亏损。


晶科能源选择了更为理性和谨慎的运营策略。李仙德在接受赶碳号专访时提到,2023年12月到今年1月,公司基本没有低价中标。


另外,晶科能源在美国中东等高价海外市场取得进展。东方财富证券研报指出,晶科能源预计在手订单已覆盖 24 年出货目标约 50%,在中东市场已签订多个 GW 级别 N 型组件大单。


而且,晶科能源具备其他企业不具备的优势——美国反规避调查中唯一合规的国内光伏企业。这也为晶科能源的未来成长做好铺垫。


截至 2023 年末,公司预计在越 南具备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为 12GW、8GW、8GW,以匹配高壁垒光伏市场需求;此外,公司在美国的组件产能也已开始扩建。


以此来看,海外才是未来晶科能源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重要战场。


晶科能源并非唯一逆势赚钱的龙头,天合光能也表现出了不俗的盈利能力。


天合光能发布的快报中提到,2023年营收达1135.1亿元,归属净利润55.61亿元,以此推算天合光能第四季度归属净利润4.842亿元。


天合光能给出的理由是,“受益于N型先进产能的大幅提升,公司TOPCon组件产品的销售占比显著提高;公司大功率210系列光伏产品销售大幅提升并得到市场认可;公司自产N型硅片产能的逐步释放进一步降低公司组件产品的综合成本。尽管在下半年面临行业供需关系变化、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呈波动下行趋势的情况下,公司持续发挥了全球化品牌、渠道优势以及在经销分销市场的优势,使得公司光伏产品业务快速发展,光伏组件、支架以及分布式系统销量显著增长,经营业绩进一步提升。”


与晶科能源答案不尽相同,同样点名TOPCon、一体化、海外市场带来的优势。



扩产节奏

 

技术路线的转变,往往意味着野心家弯道超车的机会到来。


2015年,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巨头凭借敏锐的商业感知力和长期的技术积累,全力押注单晶PERC,建立起市场、产能、成本、技术的全方位优势。


然而,N型技术发力却没有带来相应变革。2023年,N型产品在光伏的推动下持续发力,迅速挤占了PERC市场,巨头们的优势却得以延续。


因为TOPCon尽管归类于N型技术路线,但也同样是PERC技术的延伸。从技术角度来看,无论是供应链,还是技术积累,PERC时代崛起的老玩家都拥有强悍优势。此外,巨头长期积累下的品牌、口碑、资金等软硬实力领先,也对后来者起到碾压作用。


龙头企业在技术层面掌握先机,可以提前布局产能,而二三线企业只能闻风而动。在其他方面占据劣势的二三线企业,甚至无法通过提前布局缩小差距,那么只能在产能落地瞬间接受残酷的价格鞭笞。


反观龙头企业,凭借优秀的获利能力更受资本青睐,资金调度能力远超二三线企业,因此扩产快而猛。


以晶科能源为例,晶科是最早押注TOPcon技术的企业。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晶科能源已投产行业最大的N型电池产能共35GW。


晶科能源在2023年中规划, 年底晶科能源将达到85GW硅片、90GW电池和110GW。2024年1月,晶科能源又把目标放到了N型先进产能突破100GW。


晶科能源并非龙头的特立独行者。晶澳科技联席执行总裁李守卫,公布了公司2023年情况和2024年展望。根据李守卫的介绍,晶澳科技2023年共实现组件产能95GW,硅片、电池产能达到85GW以上。


而天合光能等其他头部企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产能扩张。已经明牌过剩的行情里,是什么让龙头选择如此?



选择


过去,光伏行业的兴衰始终有政策相伴左右。无论是补贴退坡、531新政,还是世界贸易壁垒再现,都为光伏行业带来了极强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的土壤孕育的周期来得更为激烈。2017年“630”抢装潮掀起,海内外需求带动全产业链价格快速上涨;2018年下行周期开始,2020年结束。结束阶段,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各环节价格回升幅度一度超越最高点的60%。


剩余的企业得到了坚守的回报。有数据显示,2021年度108家中国光伏上市公司合计创收18387.05亿元,较上年实现了近乎3倍的增长。


其中,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龙头优势明显,在行业大趋势下,品牌竞争力略强,营收同比增幅分别为48.27%和43.64%。


更快地挤掉落后产能,更快地出清,意味着龙头可以更快品尝到下行周期过后的超高利润。


要达成这一结果,并不比想象中困难,因为有效产能并不如纸面显示得那么高不可攀。


华创证券在研报中提到,预计天合光能2023 年底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50/75/95GW,其中N 型i-TOPCon 电池产能将达到40GW。届时,公司N 型产能占电池总产能比例将提升至53%,硅片产能自供率(硅片产能/组件产能)将提升至53%。


这一数据几乎是所有厂商的缩影,除了钧达股份等少数企业不具备PERC产能包袱外,大多企业都有着PERC产能心病。


另外,CPIA在2023年2月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中,依据线性推测,将N型产品市占比预计在50%。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显然并非如此,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近期发布的预计,2023年TOPCon电池市占率约29%,这一数字将在2024年提升至64%。


这意味着,大批量的落后产能和企业将会迅速淘汰,这些产能或企业无疑以PERC或二三线为主。


行业里不断传出停止扩产的信息,这些消息源头往往来自于跨界企业或者二三线企业。


2024年2月21日InfoLink发布的光伏现货价格,PERC双玻双面182mm组件价格为,高点1.02元、低点0.8元、均价0.92元;TOPCon双玻182mm组件价格为,高点1.03元、低点0.85元、均价0.96元。


PERC与TOPCon价格十分接近,甚至部分重合。由于比价等因素影响,组件价格或将继续下降。


在这一前景下,终止跨界,代表及时止损。


迟来一步,加上光伏赛道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光伏不再是赚快钱的渠道。过去,跨界玩家往往出于主业不景气或追寻新的业绩增长点的考量选择光伏,而目前光伏已经成为短期内不小的负担,终止跨界也在情理之中。


况且,大批量跨界企业都处于试水阶段,虽然发布了跨界公告,实际进展却鲜有公布。


以皇氏集团为例,作为其他行业翘楚,仍然在2023年10月19日表示,考虑到TOPCon电池属于重资产投入,后续仍需要投入较大资金,且当前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决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保障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主业上,因此对原项目投资作出相应调整,转让子公司安徽绿能控制权。而此前,皇氏集团曾称将投资100亿元撬动年产20 GW Topcon超高效太阳能电池和2GW组件项目。


这意味着皇氏集团正式放弃光伏业务,也无形中标注了跨界门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