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下的储能行业,有央国企带头价格破底,有大储集采踢开中小企业。内卷拼的是成本控制?还是胆子大?

本文共计3862字,预计阅读需要8分钟

 撰文 | 叶均

 出品 | 星球储能所


四月中旬,来自中车株洲所、瑞浦兰钧、远景集团、索英电气等头部企业的一众行业大佬在北京的一次论坛上齐聚一堂。他们所共同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当下的储能行业究竟了没有。

 

内卷作为自去年以来储能行业几乎人人挂在嘴边的常用词,在采访中甚至会因话题已谈得太多”“过分俗套而被受访者礼貌拒绝重提。

 

而无论在场的各位行业领袖将现阶段的视作合理竞争及对行业发展的有效促进,抑或归结为预期过高、玩家太多以及市场结构性过剩,都仍需不可避免地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2023年依旧保持一片大热、以倍增姿态大步向前的储能行业,寒意却已然传导至产业链上的几乎每一家企业。

 

双碳目标与新能源核心支撑的大叙事,既不能根本拯救配储项目惨淡的经济效益,也不可能让数量超过十万家的所有储能企业都分上一块蛋糕。如何脚踏实地活下去,才是绝大多数企业现阶段最需思考的关键议题。

 

罗马既非一日建成,也并不能一日崩塌。在凛冬将至的滔天声浪之下,行业远未触及能让“80%系统集成商倒下的生死边缘。然而,失速的低价竞争却已成这场蒙眼狂飙的红海死斗现下最为深刻的注脚。

 

 

失速的狂飙


如果说在2023年年初,2小时储能系统未破1.5/Wh的最低报价尚不足以引发行业关注;到8月份,比亚迪率先在中能建2023年磷酸铁锂储能系统集采中以0.996/Wh闯过2h储能系统中标价格1元大关,已经使不少企业在扰乱市场的批评声中惊觉价格战的到来。

 

 图表:2023年储能系统及EPC中标均价

 来源:CNESA

 

当然,2023年底的0.79/Wh中标均价,虽较年初已下降48%,却也远未触底。

 

仅今年3月份,中车株洲所便以0.648/Wh低价拿下2h储能系统采购项目4h储能系统底价记录则在当月被许继电气0.564/Wh的中标价格刷新。

 

也难怪近来时有业内人士慨叹:没想到新型储能行业的价格底线突破,也是央国企在带头冲锋。

 

不过,尽管储能系统价格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撕破高利润空间急转直下,过去诸如劣币驱逐良币的批评声音却也日益削弱。其原因在于大储市场格局也已在去年悄然发生变化。

 

电工时代董事长秦伟在接受星球储能所采访时提到,(央国企)在招标环节首先关注的往往是安全和质量,其次是技术先进性及企业经验,最终才是成本。

 

且伴随五大六小等发电企业陆续以框架采购的方式进行招标,通过更大采购规模压降成本,每次入围的企业数量有限,能拿到订单的企业数量锐减。

 

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市场逐渐聚焦在少数龙头企业,我们已很难在大储集采中标结果里看到中小型储能企业的姓名。

 

既以质量及规模分高下、又靠低价竞争决生死已成为大储市场新的法则,而拿不到入场券的中小企业为继续生存下去,只能努力开辟新的赛道。

 

由是,被不少企业视作下一片蓝海的工商业储能一经兴起便火爆异常。在峰谷价差提供的经济性保障下,新老玩家争相布局令赛道一时拥挤不堪,更是起步即开启价格血拼。头部厂商陆续下场不仅加深了这条赛道竞争的复杂性,也在挑动整个市场的价格神经。

 

去年9月,阳光电源发布的工商业液冷储能新品PowerStack 200CS将定价给到1.4-1.56/Wh;到10月份,天合储能新发布的工商业储能系统Potentia已将价格开到1.12-1.25/Wh;而在短短2个月后,年初才在创业板IPO过会的明美新能源,最终以0.88-0.99/Wh的价格为2023年工商业储能价格战画上了句号。

 

 明美新能源最低价格开到0.88/Wh

 

愈加激化的低价竞争,令产业链上大小企业均难幸免。而当业界每每谈及内卷困境,我们究竟在探讨什么?

 

 

内卷的本质

 

目前看来,当下储能行业竞争的本质还是成本控制。

 

以占据储能系统成本超过50%的电芯来看,去年8月,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宣布公司280Ah电芯到年底将不以超过0.5/Wh的价格销售。当时看起来颇为大胆的言论,在行业内一石激起千层浪。

 

然而,据鑫椤锂电数据显示,磷酸铁锂方形储能电芯从202316日的0.96/Wh均价降至今年56日的0.405/Wh,最低甚至达到0.35/Wh的价格已几乎腰斩并逼近成本红线。

 

 图表:国内储能电芯报价

 来源:鑫椤锂电,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便公开表示,280电芯为例,它的BOM表(物料清单)是接近0.3,占电芯售价的75%以上,已经没有利润。

 

背靠青山集团的雄厚资金扶持,以近20亿亏损坐上年度亏损王的瑞浦兰钧事实上对以低价换市场很有发言权。然而,在成本相对难以动摇的前提下一味追求价格优势,结果便如其招股书中所写,储能电池产品的亏本出售成为业绩亏损主因。

 

2020—2023年,瑞浦兰钧储能电池产品毛利率分别为-12.7%-24.5%8.7%4.7%,尽管已于2022年实现由负转正,瑞浦兰钧却仍以惨淡的个位数毛利率较之宁德时代(23.79%)、亿纬锂能(17.03%)、国轩高科(18.29%)等主要竞争对手相距甚远。

 

公司甚至以去年毛利率不增反降的成绩,与其他储能电芯企业背道而驰。

 

 图表:瑞浦兰钧及可比公司毛利率对比

 来源:星球储能所

 

赔本赚吆喝并非瑞浦兰钧独有的处境,由低价竞争倒逼的降本也不只是某一家企业的需求。其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从去年开始,所谓的大电芯不断突破极限。

 

目前,在300Ah+电芯替代280Ah登上主流地位才刚实现不久的储能行业,已经出现一大批倡导500Ah+大容量电芯的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530Ah)、天合储能(530Ah)等,而他们甚至还算不上最具想象力的一支。

 

对电芯容量的追逐更为激进的亿纬锂能,很早时候便推出了基于2280Ah电芯的560Ah大电芯,今年1月份还发布了最新的628Ah储能大电芯产品;亦有南都电源推出的690Ah超大容量电芯、蜂巢能源730Ah短刀电芯;更有如海辰储能直接官宣容量1130Ah的长时储能专用电芯,赚足行业眼球。

 

大容量化的电芯设计在降本层面的优势毋庸置疑,不仅能帮助企业直接降低生产所需的物料成本、简化工艺流程,提高价格竞争力;还能够降低终端客户的使用成本,满足市场的高经济性需求。

 

如亿纬锂能的LF560K电池相较于LF280K电池,便宣称可减少电芯数量50%、简化Pack零部件数量47%、提升生产效率30%,并通过簇级别尺寸优化,降低客户使用成本。

 

然而这终究相当有限。且正如鹏辉能源研究院助理院长王康在贝壳财经采访中所言:单纯将电芯容量做大目前来说并不是底层原理突破式创新。” 

 

真正意义上摆脱无效创新的差异化竞争及新技术变革,例如钠电池、固态电池等技术本身还存在不确定性,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又实在太过遥远。

 

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也成为各家竞争焦点。如宁德时代便以碾压级别的产能优势充分发挥规模化效应,公司2023年全年总产能552GWh,在建的有100GWh,产能利用率达70.47%。不仅把储能电芯行业头把交椅坐得更稳,也逐渐成为入围大型储能系统集采项目的常客。

 

而以比亚迪、蜂巢能源、亿纬锂能为代表的企业,则从工艺改良层面寻得突破。叠片工艺方案相较卷绕而言,因具备能量密度更高、尺寸更灵活且更适用于大容量方壳储能电芯等特点,在电芯大容量化的道路上,无疑具备更高的潜力和进步空间。

 

 

蝴蝶效应初现

 

一个有趣的现实是,在当下内卷已趋白热化的储能市场,无论是产品设计放卫星还是产能扩张大跃进,都很难为储能企业解决当下最为迫切地生存问题。反倒是伴随行业虚火不断上涌,后遗症正日渐浮现。

 

首先,是内卷市场下的产能悖论。当前各大储能企业无不深谙马太效应之威,一面高喊产能过剩并呼吁行业回归理性,一面又不愿主动为产能扩张踩下刹车,依旧死道友不死贫道地坚持跑马圈地。

 

以上月初宣告终止IPO进程的双登集团为例,自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锂电池产能分别为0.65 GWh0.81GWh2.41GWh1.06GWh,产能利用率则仅有72.31%54.32%46.89%67.92%

 

 图表:双登集团锂电池产能及利用率

 来源:星球储能所

 

然而,公司却仍然希望新募集8.76亿元资金以扩张2.5GWh锂电池产能,这意味着公司产能将一举扩大至当前的近三倍水平,其必要性严重存疑。

 

根据CNESA援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其中储能型锂电池产量185GWh当前储能型锂电池产能平均利用率50%左右,2023年新增储能电池产能超过1TWh,扩张速度已经远超市场需求。

 

归根结底,是一种商业竞争的模式。要充分竞争就不仅要在国内竞争,更要去海外竞争。同时在竞争下,要求企业做出真正适合市场的产品和稳定的交付,落到制造业的基本商业逻辑。

 

放眼全球市场,锂电池产业的竞争格局始终不是一成不变的。海外业务的出色表现,使得头部电池厂商将之视为建立全球市场优势的不二法门从海外市场赚钱为国内业务输血,也成为不少企业建立自身优势的通行做法。

 

今年年初,阳光电源曾因不参与国内榜单排名一时引发热议,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光储集团总裁顾亦磊公开表示:从国内和海外储能市场来看,海外储能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相对更健康。

 

尽管公司去年海内外业务收入比例几乎持平,但其海外业务毛利率(41.57%)与国内业务毛利率(20.73%)的悬殊差距,还是通过直观对比就已足够说明问题。

 

但在国内得不行的现状下,海外市场也绝非孤岛。国内储能行业的蝴蝶扇动翅膀,遥在大洋彼岸的市场也会有所动摇。

 

去年海外户储市场降温,库存攀升至历史性高位。持续到2023年底的库存出清,意味着欧洲户用储能市场的增速已经跟不上国内企业的扩产速度,更遑论为诸多竞争者腾出充足的出货空间。

 

 图表:南都电源三大核心业务营收占比

 来源:EESA

 

市场已然拥挤不堪的同时,低价竞争的影响也在向海外扩散。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在接触海外客户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买家因同样产品在国内市场售价过低而表达不满。

 

去年便有行业媒体报道,连华为都因价格不够低而被卷出了南非市场。而在当地最吃得开的头部品牌,销售价格几乎只有华为的一半。

 

如果所谓的合理市场竞争,结果只是在国内外市场上拼低价,实在很难将之与内卷做个区分,更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相当不利。

 

而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样,内卷过程中的核心仍在电芯。当前,不断膨胀的大容量被归结为所谓行业技术进步的一部分,但这背后还有哪些我们所未曾看到的暗潮汹涌?

 

敬请关注《疯狂储能系列》第三篇《大电芯军备竞赛,兵家必争陷阱暗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