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老秦论见
出品 | 星球储能所
若说格力在传奇故事的上一回目还是掌握核心科技的“国品之光”、带领传统制造业赢下10亿赌局的空调大王。进入多元化发展的下一篇章,在多条赛道折戟沉沙的董明珠及其领导下的格力,却总上演着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的商业循环。
近些年,格力素以“不务正业”和“能折腾”名声在外,为万千吃瓜群众的茶余饭后贡献了不少谈资。
造芯片、造手机、造新能源汽车、电商直播、预制菜……格力凑得热闹不少,可真正做出名堂的却属实不多。
即使在最擅长的电器领域,除空调以外的生活电器业务也几乎没在市场上掀起什么太大的浪花。
图表:2022年格力电器分产品营收占比
来源:星球储能所
2022年,格力的生活电器业务营收占比仅为2.42%,45.7亿元的营业收入几乎退回到了2020年的水平。
而在高调入场的手机领域,今年5月中旬,便逐渐有传闻流出,格力电器已解散手机核心团队。
尽管董明珠和公司方面都公开否认了传闻,然而此前8年都曾出现在年报当中的手机业务早已悄然消失。你甚至无法在2022年年报中检索到“手机”二字,董明珠做了九年的手机梦终究名存实亡。
在涉猎颇多的业务范围内,要说最令格力和董明珠本人吃痛,甚至称得上投资“滑铁卢”的,还要属新能源汽车业务。
6月30日下午,在格力电器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专注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子公司格力钛新能源(原银隆新能源)成为中小股东的关注焦点。董明珠首次公开表示,银隆前任老板弄虚作假,留下的“坑”太大,需要尽快把坑填平。
“如果不是前老板给我摆一个坑的话,这是个非常好的企业。”认栽但不完全认栽,颇有董明珠的个人风格。
能让一生要强的董小姐极为罕见地承认自己吃了大亏,银隆新能源与格力乃至董明珠个人之间的恩怨纠葛,还要从头说起。
豪赌与深坑
2016年8月,董明珠力主格力电器以130亿收购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银隆新能源。然而234%的高溢价加之对银隆的不信任,在资本市场引发了剧烈的反应,股东大会上遭到了一众中小股东的联手否决。
当时的董明珠大发雷霆,不仅自掏腰包拿出26亿入股银隆,还拉来王健林、刘强东,共同出资30亿元,收购了银隆22.4%的股权。甚至放出“3年之后还做不起来,我把他(魏银仓)毙了”的狠话。
在这件事上,董明珠也算是没有食言。不到两年,前董事长魏银仓便从自己一手创建的银隆辞职,后来二者又彻底“反目”划清了界限。只不过他的结局不是“被毙”,而是卷款出逃。
2018年11月,银隆新能源发布消息称,原董事长魏银仓及原总裁孙国华等涉嫌通过不法手段侵占公司利益,金额超过10亿元。
2019年4月,银隆原总裁孙国华等6人被刑拘,魏银仓却已在东窗事发前带着巨额资金“脚底抹油”,远逃美国。
事实上,早在拉董明珠入场以前,银隆新能源便已经被魏银仓等高管掏成了空壳。骗补、欠债、烂赌、利益输送,在魏银仓的“精耕细作”式的竭泽而渔下,号称业绩即将突破300亿的银隆交到董明珠手上时,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
这场豪赌不仅没有为董小姐换来一飞冲天的新跳板,反而使之落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
之所以如此义无反顾地跳进这个“深坑”,原因也非常简单,一向有意进军新能源领域的董明珠看中了银隆的钛酸锂技术。
区别于当前主流的碳酸铁锂和三元锂路线,当时的钛酸锂电池有着充电快、寿命长的技术优势,备受董明珠青睐。
然而钛酸锂电池的缺点也非常显著,体积大、能量密度低,使其不仅只能用在大型货车和客车上,甚至不适用于高性能的动力电池。随着磷酸铁锂和三元锂技术路线的不断革新,钛酸锂电池在充电速度、循环寿命上的优势也正在逐渐被抹平。
最关键的是,钛酸锂电池的成本高昂,小众的处境也使其产业链发展进程缓慢。
2021年,格力电器最终还是在司法拍卖中以18.28亿元拿下了珠海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董明珠又将个人持有的17.46%股权委托给格力电器,至此彻底将银隆新能源收入囊中,并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
如果说2017、2018年的银隆新能源客车还能以7000辆上下的年销量居于全国前三,短暂地辉煌一时。
图表:2022年中国6米以上客车销量排名
来源: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
近几年,公司客车销量经历断崖式下跌。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到2022年,格力钛新能源6米以上客车销量仅有1789辆,排行第一的宇通客车以24892辆的销量遥遥领先,而曾与银隆打得有来有回的中通客车、苏州金龙销量则分别为8957辆、7741辆。
图表:格力钛新能源净利润变化情况
来源:星球储能所
而从业绩上看,格力钛新能源所造成的亏损也在逐年扩大。2022年营业收入为25.87亿元,净亏损19.05亿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仅成为格力控股子公司后)还只有3.21亿元。
格力电器2022年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格力钛的总资产为250.24亿元,总负债247.86亿元,净资产总额约2.38亿元。
有人就董明珠以雷霆之势换掉前高管、低价拿下银隆新能源为由,认为格力电器在收购中实际扮演着“门口的野蛮人”的角色。
然而,尽管与5年前相比,格力电器少花112亿元拿下银隆,却仍不可避免地背负上了这个亏损不断加剧的“拖油瓶”,实在很难说是一种胜利。
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表示:“希望大家给格力一点时间。现在不仅汽车,格力钛的电池还有更多领域去拓展。”
在钢索上艰难行走的格力需要时间,时间却对其越来越不留情面。
钢索上行走
对于增长瓶颈日益凸显的格力而言,跨界焦虑由来已久。
2022年,格力电器实现总营收同比增长0.26%,归母净利润增长6.26%。今年一季度,格力电器总营收同比增长0.56%,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仅为2.65%。
随着我国空调保有量处于较高水平,空调市场也已进入存量市场时代。至今仍将超七成的空调业务作为唯一经济命脉的格力电器已然相当被动,主要竞争对手美的的空调业务则只占到总营收的43.8%。
同出家电行业,在跨界新能源的道路上,格力一番折腾下来,却已落后竞争对手不止一个身位。海尔集团捷足先登,早在光伏领域站稳了脚跟;而美的则先后收购合康新能、科陆电子,加之旗下布局储能热管理赛道的美的楼宇科技,储能产品布局已几乎涵盖全产业链。
反观格力近些年的多元化跨界尝试,就连董明珠的老搭档朱江洪都不看好:“如果我继续运行格力,不会允许格力做手机、汽车。”
多年后,针对格力钛这场押上了身家的豪赌,董明珠表示当时举债都要赌这一局,就是为了把格力电器的产业链拉得更长。
“格力钛的储能等技术没问题,否则格力的光储空调没法做。当年格力收购银隆,是为格力汽车空调、汽车电机、汽车电容增加应用通道,因为向车厂卖汽车空调很难。格力钛的平台,让格力产业链延长很多。”
有联系吗?有,但似乎又联系不大。正如董明珠在坚持进军手机行业时认为:“未来手机是一个家庭的智能联动,无论你走到哪里,你和家里的电器都是一体的。”
归根结底,从“朱董配”时期为对抗国有资产大股东而高调成为格力代言人的董明珠,已与格力深度绑定,因而其鲜明的领导风格也严重影响着格力的战略决策。
从多次跨界来看,董明珠对产业链外延的理解似乎总缺乏一定的力度,又难免因激进的策略将步子迈得太大。她的“不服输”,在一次次失败中愈发难令外界信服,不乏豪言壮语却更像是在文过饰非。
若不能直接在正面战场杀出名堂,怕也免不了要继续遭人揶揄——掌门人的嘴倒要比公司实力还硬得许多。
不可否认的是,格力钛的技术积累、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广阔前景,加之董明珠的强势作风,使得格力钛在未来无论发展如何,都会成为格力向上发力的一大基点。这个“坑”不管有多深,都一定要被填上。
不久之前,格力电器的董事、副总裁兼董秘邓晓博被选举兼任格力钛的董事长、总裁,显然是要拉开膀子大干一场。
“坑有个填平的过程,我觉得是非常有希望的。曙光就在前面……我们让晓博过去(格力钛)担任董事长,也就是告诉大家,我们正在用心地改变这家企业,这不是一日之功,也许明年可以让大家看到一点点希望。”
董明珠为格力钛许诺的未来,还要等来年才初见分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