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杂志获悉,作为106个国家首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之一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增量配电项目(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项目”)或将被电网公司全面并购,并被取消增量配电网试点。原先的增量配电网运营商——郑州航空港兴港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兴港电力”)也将被取消电力业务许可证(供电类)。
艰难起步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是国家第一批106个改革试点之一,于2016年11月经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批复通过。
2017年,兴港电力通过公开竞标方式成为项目业主。2019年,兴港电力获得114平方公里试点起步区电力业务许可证(供电类),2021年获得330平方公里试点全域电力业务许可证(供电类)。
兴港电力的股东构成十分多元。大股东郑州航空港兴港公用事业有限公司占股68%,是河南航空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股东河南省财政厅占股47%,此外还有股东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占股37%,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占股8%和河南投资集团占股8%)100%控股的国有企业。除此之外,兴港电力的股东还包括发电企业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占股29%)、北京科锐能源管理有限公司(占股2%)、河南博远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占股1%)。
由于是最早一批试点项目,并且实施了业主公开招标、混合所有制改革,郑州航空港增量配网项目在电改早期堪称“明星”。2018年,郑州航空港更是成为国家发改委12家直接联系的增量配电试点项目之一。
而整个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航空港区”)总面积747平方公里,除兴港电力的330平方公里增量配网区域外,还有417平方公里由电网公司负责供电。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6年发布的《关于规范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的通知》,“同一配电区域内只能有一家公司拥有该配电网运营权”。所以航空港区(747平方公里)实际上存在两个供电公司供电。
表面上看起来,电网公司与兴港电力可以“分而治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有着大量不可预见的难点。
正面交锋
有些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对于全国大部分的增量配电网试点项目而言,不大可能存在“一张白纸”的试点区域,或多或少会有原先电网企业存量资产。
郑州航空港项目内就存在有当地电网公司在2016年之前批复建设的项目。尽管政策对于如何移交资产有着相关的规定,但是各方在资产价值认定、具体处置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分歧。
“实际上电网公司一直都在拒绝处置试点区域内的存量资产。”兴港电力相关人士说。
在更多、更复杂的问题面前,区域资产划分也只能算是一道“开胃菜”。更让兴港电力无奈的是由于配电设施在接入上级电网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导致郑州航空港项目的配电网供电能力受限,对重点项目无法保供。
“由于电网互联制约的影响,2022年8月我们不得不将区域内中国电信河南数据中心项目(年供电量6亿千瓦时)转交由电网公司供电。”上述兴港电力人士称。
要知道,2023年前2个月,兴港电力售电量不过8000多万千瓦时。
如果说丢失一个年供电量6亿千瓦时的用户就已经足够让兴港电力感到无奈,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遭遇更是让兴港电力心痛不已。
2023年1月,兴港电力将已建成且通过临时电源投运的110千伏豫州变电站和线路资产全部移交给电网公司。
在增量配网区域内,原电网公司资产无法处置、自己的用户被迫转交、甚至连自建资产都要移交电网,郑州航空港的增量配网项目和兴港电力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死局”。
各执一词
110千伏豫州变电站对于郑州航空港和兴港电力都有着重要意义。“这是为兴港新能源产业园建设的配套项目。”有知情人士透露。
兴港新能源产业园占地约1.2万亩,是河南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目前已经有比亚迪正式入驻,开工建设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配套产业。预计全部建成后,产业园年产能将达到40万辆新能源汽车,接近于一个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可以想见,这是继富士康之后,对郑州、乃至河南省最为重要的产业项目。自然也会是河南省最重要的用电项目。
“110千伏豫州变电站自2021年9月起,先后14次申请互联,电网公司均以未纳入省级电网规划为由(河南省发改委确认申请项目符合省级电网规划),拒绝受理电网互联申请。”
如此重要项目的旁落,对于兴港电力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对此,兴港电力通过不同的渠道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了其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其中不少内容指向了电网公司。
对此,电网公司也在不同渠道予以了回应。电网公司表示,郑州航空港项目虽然供电区域拓展较快,但电网的发展能力弱,6年来仅建成了3座110千伏变电站,主要覆盖起步区域的西南部。到2025年、2035年,增量配电网区域用电负荷将分别达到200万千瓦、500万千瓦,快速逼近郑州城区现有700万千瓦水平。
“必须建设以500千伏骨干网为电源支点,以220千伏输电网为网络支撑的坚强智能电网,才能满足航空港区的发展需要。”
但根据政策文件,增量配电网原则上指110千伏及以下电网等级电网,不涉及220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
类似比亚迪这样的项目,“大多需要采用110千伏电压等级供电方式,但兴港电力现有电网的规模体量、电压等级等均难以满足其需求。”在《能源》杂志获得的一份电网公司向河南省政府汇报郑州航空港区供电情况的文件中,电网公司做出了如上的解释。
但兴港电力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2022年我们投资3亿元建设的3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均已全面完工。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全部按照实验区电力专项规划,向电网公司提出互联申请,但迟迟未能解决。”
电网公司表示兴港电力并未主动提出网网互联方案,在电网提出网网互联方案后,兴港电力却迟迟不予回应。电网公司还表示,增量配网项目还阻止了电网公司在增量配网区域内建设220千伏输电网,导致5年来增量配网区域内没有1座新核准、开工的220千伏变电工厂。
各执一词的双方,让此事颇有一股“罗生门”的意味。
政府的选择
尽管类似比亚迪这样的客户需要采用110千伏电压等级供电方式,也在兴港电力的许可业务范围之内,但是由于不能进行电网互联、配电网内又没有电源,比亚迪这样的用能大户很可能会遭遇潜在的缺电危机。
要保证项目顺利投产运行,豫州变电站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转交给电网公司。
然而,2023年1月发生在豫州变电站上的命运,可能很快就要重复在兴港电力身上。
《能源》杂志获悉,电网公司已经再次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对兴港电力资产进行全面收购。目前提出的时间节点为:一周之内向电网公司移交配电网运营权、一个月内向电网公司转让所有资产。
而在此之后,兴港电力所获得的电力业务许可证(供电类)也将被核销。
有知情人士表示,如此结果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由于增量配网与电网公司在供电、电网互联方面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政府进行过多轮协调。在电网公司向河南省政府高层领导汇报郑州航空港供电问题时,就不止一次提出过航空港区域供电问题解决方案:将航空港区全域电网交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并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取消航空港区增量配电试点。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郑州航空港不仅是增量配电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更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港经济区。
2022年,河南郑州航空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8亿元,十年平均增速14.1%;外贸进出口完成4700亿元,占河南全省进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除了比亚迪这样的重点企业和机场,增量配网区域内还有大量的高校和高铁枢纽郑州南站。在当前经济增长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得不慎重考虑增量配网区域内潜在的供电风险。
祸不单行
截至目前,尽管有着几百个增量配网试点项目,但大部分项目的实际进展缓慢。仅国网区域内仍未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的试点就超过200个,占比在60%以上。“而且大多数项目已经是名存实亡,仍然由电网公司兜底供电。”
在我国主干电网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电网投资的重点正在向配电网转移。这不仅是新一轮电改的核心要点,也是实现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接入、实现双碳目标的客观需求。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作为公用事业的一部分,增量配电网也难以避免前期投资大、成本回收时期长、收益率有限等特点。因此部分取得了增量配网业主资格的社会资本会出于观望状态,实际进展缓慢。
除了这些特性之外,郑州航空港项目所遭遇的诸多问题也是许多增量配电网试点难以为继的关键。
在郑州航空港增量配网建设早期,项目负责人曾直言“在特许经营30年的授权时限内,实现投资成本的回收显然并不现实。因此在公司项目业主方股比构成的考虑上,以国有资本占比80%的绝对控股,20%为民营资本,既符合混改的要求,也有效汇集了各方资源,同时有利于项目不跑偏。”
可见,经济效益并不可能、也不大应该会成为郑州航空港试点失败的原因。
2019年7月,另一个国家发改委12个直接联系的增量配网试点之一——甘肃瓜州柳沟综合物流及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已经被当地政府取消。
而在拥有国家发改委12个直接联系试点之一——贵安新区新区增量配电业务试点的贵州省,政府也发文表示“对重点开发区涉及的增量配电试点业务进行评估,对矛盾分歧较大、困难较多且进展缓慢的试点、或项目业主无资金投入的试点,启动增量配电试点退出机制。”
增量配网改革发展至今,可谓是一地鸡毛。已经走到了第8年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如何才能走过现在这个真正的“深水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