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双创博士”、国家能源集团电科院首个女博士后,国家能源集团电科院重点实验室科技研发工程师徐静馨多年深耕在电力环保和污染防治科研第一线,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出版专著2部,在一线科研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本人也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环保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等多项奖励。

绽放科研一线的铿锵玫瑰——记国家能源集团劳动模范徐静馨

聚焦前沿 潜心科研
初到国家能源集团电科院,徐静馨就对科研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关注电力行业减污降碳研究,积极申请国家及省部级相关科技项目,虚心向科研前辈请教,设计实验步骤,搭建仪器和实验平台,结合离线/在线测试,通过实践验证理论,为前沿理论基础储备打下扎实基础。
科研道路是枯燥、繁琐、艰辛的,需要一遍遍地重复实验和数据分析。在研究燃煤细颗粒物排放特征时,为了模拟的高湿环境条件更接近于自然大气环境,她前后采用了干冰降温增湿、液氮降温增湿、不同粒径雾化增湿等无数次的实验比对,最终确定了最佳的模拟条件,首次基于环境风洞实验模拟了高湿条件下细颗粒物爆发式增长与消退过程。
在研究燃煤有机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时,为了获得最佳燃烧温度,每天花8个小时以上时间,在实验开始——等待结果——分析结果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为燃煤电厂VOCs控制技术研发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经过不懈努力,徐静馨先后主持了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科研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集团科技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全面把控项目总体规划、研究思路、实验设计、技术路线及实验实施等一系列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助力国家能源集团电科院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奖,大力提升了集团公司科技品牌和国际影响力。
关注实际推动应用
在聚焦国内外科技前沿热点的同时,徐静馨时刻关注电厂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的难题。面对烟塔合一技术在引进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影响和结构安全等关键瓶颈问题,她毫不犹豫地开始在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
科研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这样的新兴事物,徐静馨主动请缨加入研发团队,打破自己的知识壁垒,查找国内外文献,掌握流场演化和烟羽扩散规律。即使当时身怀六甲,她也一直坚守在科研岗位,白天与团队开展污染扩散物理/数值实验,晚上挑灯争分夺秒修改实验方案。
徐静馨见过很多次凌晨4点的南京。经过常年的艰苦攻关,她与所在团队发明了示踪气体混合配气模拟污染物排放法,建立了塔后空腔区测量方法和边界判定准则,构建了冷却塔排烟大气环境影响评估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全负荷和复杂环境下有效排烟,提高大气污染扩散场测量精度5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研究成果推动了节能降耗的烟塔合一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于首个烟塔合一国产化、首个百万级机组项目等72台煤电机组,占国内烟塔合一排烟工程项目的87%,直接经济效益62.6亿元。该项目获得2020年河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入围2023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答辩。
瞄准区域精准模拟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高细颗粒物浓度和高臭氧浓度为主要特征的大气复合污染严重。为提高该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模拟准确度,徐静馨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进行反复模式模拟和参数调整,完善模式参数化方案。模式参数的微小调整都会造成与实际观测结果出入较大,她不断复盘分析、不断试错,总结经验。历时3个月,厘清了东亚地区气溶胶与季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为区域大气污染控制提供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获得2020年中华环保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巾帼逐梦勇当先,不负韶华踏征程。徐静馨,一朵绽放在科研一线的铿锵玫瑰,一位敢于拼搏的新时代女性,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奋力谱写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新篇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