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正式闭幕,今年年会的主题是“亚洲与世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责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瑙鲁总统阿迪昂、斯里兰卡总理古纳瓦德纳、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论坛理事长潘基文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政界、工商界和智库学者代表参加。
年年会设置了“4+1”个板块议题,即“世界经济”、“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国际合作”以及“共迎挑战”板块。
碳中和、能源转型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论坛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对话会和企业家圆桌会,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迈向零碳电力、新能源汽车的未来等热点问题。
在“跨越政治藩篱,应对气候危机”分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李保东指出,政治和地缘政治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不需要的藩篱,呼吁全世界放下分歧,共同努力解决气候危机。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李保东
李保东警告称,如果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谈判筹码,“只会使得我们更加接近自我毁灭”。他强调,时间正在流逝,各方的每个行动,无论大小,都是极其重要的。
“让我们把政治放在一边,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拯救我们的星球,拯救我们的家园,为我们的后代拯救这片土地。”
观点
01
question
实现碳中和为何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
01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
西方对中国新能源产品脱钩意味着全球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增加20%
“亚洲地区是全球煤炭消耗的主要地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实现能源转型所需的技术和财力资源。”
因此需要动员多边发展银行和私营部门的投资,以及政府投资,来在亚洲建立更多的能源转型项目,“我们需要现在就开始,非常的紧迫”。
能源转型离不开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刘振民指出,碳储存不是最终目标,碳的利用才是。要积极开发新的创新能源,包括碳捕获和储存技术。
他认为政治的藩篱已经影响到了全球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这些政治分歧阻碍了全球的共同努力。“如果国际合作失败了,就无法实现全球碳中性。在本世纪中期实现碳中和,必须要求国际合作。”
任何单边限制措施都会导致清洁能源生产成本的提升。“如果西方国家要对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进行脱钩,就意味着全球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增加20%,意味着6万亿美元。“
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刘振民呼吁所有人都要参与到这场对抗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来。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
02
清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
50%关键的脱碳技术还需继续研发
应对气候危机的当下,世界仍面临着技术挑战,50%关键的脱碳技术还需继续研发,目前仍处在萌芽阶段。“我们将容易减排的碳减排后,难减排的部门将是未来做碳中和、能源减排的关键。”
例如工业和建筑领域的减排技术,重型交通工具的燃料转换等问题,目前都有待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不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发达国家技术先进,财力充足,所以除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外,要去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要在有帮助的情况下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用新的技术减少碳排放。”
目前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存在分歧,政治的对立和保护主义政策阻碍了技术的全球流动,从而限制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速度和效率。“有很多行为是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名义实行保守主义之实,技术不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事实上限制了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速度和效果。” 各国应放下分歧,共同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应对气候危机。
02
question
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重要共识。应逐步淘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燃料,不过未来能源格局中,已采用减排技术的化石燃料仍将是重要部分。如何构建能鼓励发达国家遵守共识的激励机制,又确保欠发达国家拥有转型所需资源?
答:可以做两件事。首先,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达成逐步淘汰煤炭等传统燃料的共识,似乎为印度、中国等新兴大国提供了更平等的机会,但当务之急是发达国家付出更大努力并投入更多资金,帮助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碳排放目标。其次,不管是绿色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发达国家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方面都要承担更多责任,也要更主动。
答:建立激励机制以促使发达国家采取行动并支持相对不发达国家完成能源转型是至关重要的。建议如下:发达国家应通过提供气候融资和技术转移来支持相对不发达国家进行能源转型。这包括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援助、知识共享等。
建立全球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以激励发达国家减排并支持相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清洁能源发展。通过国际组织如国际能源署加强各国合作,提出国际合作项目和倡议,采取多项举措为清洁能源转型提供更多方案。
鼓励发达国家与相对不发达国家共同开展清洁能源项目、生态保护计划等。最后应建立透明度和问责机制,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项目的可追溯性以确保发达国家提供的支持得到有效利用,并为不发达国家提供必要的资源。
答:以保护气候的名义要求发展中国家牺牲国家发展、放弃现代化进程显然有失公平。在非化石能源的竞争力和可靠性足以取代化石能源之前,务实的做法是将采用化石燃料,尤其是天然气,作为实现脱碳前的过渡选项。因此,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出能够最大化清洁化石能源的技术,并加以推广。
在世界许多地区,核能也会发挥重要作用,哈萨克斯坦也在认真考虑是否加大对核能的投入。虽然化石燃料的未来面临重重挑战,但在未来的低碳世界中,也有一些机会(比如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其保留一席之地。经过在发达国家的先期应用,许多高能效、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已经明显降低,现在进行相关投资对于南方国家而言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至于如何激励发达国家协助完成能源转型,除了呼吁相关国家作出更有力度的承诺,扩大气候融资、充实全球气候基金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创造更好的合作机会还大有作为。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通过遵守最高标准、提高投资者信任度,鼓励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进行投资;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合作,携手解决双方在向清洁能源过渡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签订绿色贸易协定,为积极向清洁能源过渡的贸易伙伴双方提供贸易优惠。
03
question
国际权威机构曾预测,截至2060年,全球能源结构中新能源的占比将突破50%。在此过程中,你预计可再生能源领域将会出现哪些技术突破?
答: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在发展规划中牢记能源三难困境(可负担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并将其纳入考量。在我的设想中,从现在到2060年,化工行业的技术突破主要将与可再生电力的使用有关,关键的生产装置最终将使用可再生电力。
例如,电热蒸汽裂解装置有望将乙烯和丙烯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0%以上,也正因此,SABIC正携手巴斯夫和林德共同打造全球首座电热蒸汽裂解装置。同样,如果我们能提高水电解工艺的性能,代替甲烷转化,则可以在几乎零排放的情况下,生产用于合成氨或甲醇的氢气。
太阳能凭借其高效和高性价比,在目前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中占有主导地位,是最主流的技术之一。我们很高兴看到在提升光伏发电效率、扩展光伏应用场景以及储能设备(电池)尺寸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提升了能源的可负担性。与此同时,光伏工程设计和商业化方面的进展也令人振奋,这能确保最终产品的经济性、坚固性、可靠性和耐用性。
SABIC始终坚持与中国合作伙伴携手同行,支持这一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为光伏组件、逆变器和水上光伏漂浮件提供创新材料和解决方案,帮助光伏系统在更多应用场景中充分发挥作用。
电热蒸汽裂解、水电解和光伏技术,是SABIC作为碳中和路线图的关键环节进行开发或支持的技术,能够将日益普遍的绿色资源更好地应用于化工行业。
答:技术突破对于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占据能源主体地位具有决定性影响,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一是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最近十几年风电、光伏发电技术在提效率、降成本上取得革命性突破,目前已在全球大多数地区实现平价上网。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持续涌现,未来风光发电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应用领域更广泛,成为能源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是海洋能发电技术。随着海洋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海洋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更高效、更稳定的潮汐能发电以及更大规模、更低成本的波浪能发电等技术有望取得突破,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是基于储能、氢能、数智化的电力安全稳定技术。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和季节性问题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一方面,低成本的长时大容量储能技术亟待突破,主要涉及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超导储能、飞轮储能等新型物理储能技术,以及氢能与新能源耦合的柔性制氢技术、长距离管道输氢、规模化储氢技术等等。
另一方面,电力智能调度技术亟待突破,需要提升水风光功率预测、因地制宜多能多效电源互补等技术,加强能源生产、转化、储备各环节的数据联通技术,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源协同运行、虚拟电厂等先进能源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可再生电力消纳,确保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
答:如果到2060年,全球新能源在整体能源中的占比仅有50%,地球可能已经不宜人类居住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到2030年-2040年风能就将占全球能源总量50%,到2050年风能占70%,太阳能占20%,其他10%为生物质能源。只有这样,气候才会稳定,人类才会延续。
04
question
如何推进零碳电力转型?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
01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
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电力供需,设定清晰的激励政策
有序推进向零碳电力转型,首先培育可再生能源产业,实行‘先立后破’策略”。考虑到亚洲目前的实际情况,强调电网建设、优化配置以及提升效率的重要性。
为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议不同国家之间建立互补机制,提高电压水平和电力调度效率,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跨国合作中的资金投入和回报机制也需有妥善安排。
周小川指出,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合理的价格信号调节电力供需。在供给端,当下零碳电力的建设及运营成本总体仍然较高,阻碍了短期内的商业化应用。他介绍,零碳电力很大程度上依靠新能源,但由于其间歇性等特性,相较于传统能源,对电力调度、峰谷调节、储能等要求更为严格,相关设施需要大量投资。
“这些投资必须考虑回报问题。尽管目前风能和太阳能的自身生产、运行成本已降至相当低的水平,但纳入电力系统后的总体成本仍较高。要顺利转轨,就需要制定更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需要充足的投资流入电力辅助系统。”周小川说。
从需求端来看,煤炭和新能源目前仍处于耦合发展状态,周小川强调,价格机制有助于提升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引导消费者行为,包括将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有效地纳入到价格体系中。
英国皇家工程院、德国国家工程院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创始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原理事长刘振亚
02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原理事长刘振亚:
加快构建亚洲能源互联网
亚洲要实现能源转型,仍面临高碳发展惯性大、电力需求增长快、安全保供压力大、资金技术缺口大等四方面挑战。
亚洲低碳转型发展对全球能源转型极为重要。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亚洲的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45亿千瓦,其中太阳能和风能的装机容量占比约为23.4%,而依赖高碳排放的火电占比高达58%,推动亚洲能源电力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为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可行的中国方案。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清洁主导、电为中心、互联互通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和使用的重要平台,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
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损耗低、投资省等优点,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电力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统筹利用全球资源差、季节差、时区差、电价差,实现全球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亚洲能源互联网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组织对全球及各大洲能源互联网构建方案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出版发布了相关报告。
具体到亚洲,应加快西亚、中亚、蒙古、缅甸、俄罗斯、中国西部北部等地区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向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韩国、日本等用能地区送电,形成洲内“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区域互联”的能源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建设亚洲与欧洲、非洲、大洋洲电力互联通道,实现跨洲能源互济。
05
question
气候变暖的缓解、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产业界需要转型升级加以应对,更需要社会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作为支撑。社会发展如何跟上绿色发展的步伐?
答:早在2007年,伊利就提出“绿色领导力”,并逐步升级为“绿色产业链”理念。伊利已在2012年实现碳达峰,将通过2030年、2040年、2050年三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在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
在产业上游,建设“绿智能牧场”,实现源头减碳。初步突破了降低奶牛碳排放量的育种基因编辑技术,为未来培育低碳核心牛群奠定了基础;通过提高奶牛饲料转化率,降低奶牛打嗝产生的甲烷排放,实现源头减碳;推行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种养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让饲料种植和奶牛养殖紧密衔接,针对性提升草场碳汇功能;推进多家牧场的光伏项目建设,实现“棚顶光伏、棚内养牛”,建成后将解决牧场40%的用电量。
在产业中游,创新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技术,打造了5家零碳工厂,其中就包括中国食品行业首个“零碳工厂”。
在产业下游,研发推出5款零碳产品,业内首款“零碳牛奶”“零碳奶粉”“零碳酸奶”“零碳冰淇淋”,引领低碳消费新风向;还升级纸箱配材及工艺、优化塑料包装结构,实现包装轻量化、降低碳排放。
2023年,伊利还开始“水足迹”探索,成为首家获批加入联合国《水行动议程》的中国企业。当前的伊利,正在用“碳足迹”和“水足迹”的“双足迹”,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动全产业链碳中和,加速迈向零碳未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