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精卫填海,今有点海为“金”。
10月15日,山东渤海之滨秋阳高照,2934个蔚蓝光伏平台构建的“人工海洋”正以拔节之势迅速扩张,阳光下的耀眼金波誓与波涛汹涌的海浪一争高下,这里是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垦利海光14项目所在地。
“就在今天,我们完成首批海缆敷设,为项目实现首批光伏平台并网发电奠定了基础。这个项目将来建成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17.8亿千瓦时,可以有效节约标准煤50.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47万吨。”该项目部经理张泽成说道,未来之海托举无限希望。
钢管打入海底,堡垒坚若磐石,基层党建引领就是“定海神针”。该公司党支部谋定目标,“海光先锋”党建品牌为统领,“追光”“鲁班”“向海图强”“送电”4个党员先锋队主战,8个党员奋勇拼搏,“国内近海首个采用大型海上钢桁架平台式固定桩基的GW级光伏项目”“涉及海域面积最大的立体分层设权用海项目”“国内首个设计66千伏电压等级、首个使用520MVA三绕组变压器的220千伏光伏场站”一项项荣誉满载海上光伏攻坚路。
“红色引擎”扎牢攻坚志
项目初始,变海为“金”的各项手续办理没有任何借鉴经验,一度陷入僵局。
“用海手续办理之前从来没干过。”
“听说其他单位上报到自然资源部的国家审批的用海项目,基本都在1年半或2年以上才办完,这咋来得及。”这样的声音时时出现在项目部现场。
“光说有啥用,大项任务要站得出来,这才是共产党员哩。”面对质疑,4位党员挺身而出,主攻手续办理的“追光”党员先锋队就此成立。舍得磨脚板、舍得磨嘴皮、舍得费时间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政策和文件要求,面对一次次项目文件退件风险,一遍遍进政府、下现场、盯政策。当夜晚的指针指向12点,窗外繁星点点,室内灯火通明,全体突击队队员依然在灯光下忙碌,为每一份材料的细节绞尽脑汁,力争将针对政府的汇报组织得最好。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查看施工图纸核对手续节点
“一份请示,最多一次改了11遍,因为政策变化最终没有被采用,当时愁得我都睡不着觉。”突击队队员俞洋回忆道,当时人手不足,政策分析不到位、手续办理与现场施工不同步,忙而低效,越忙越错的情况时有发生。
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党委果断作出决策,用好“三个务必”党的创新理论法宝。专人“点对点”对接现场、专员“线对线”组织材料、专班“面对面”沟通政府,困境逐步瓦解。理论强、方向明,手续办理之路越走越宽。
“7月7日,国家能源集团首个吉瓦(GW)级海上光伏项目——国华投资山东HG14海上1GW光伏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后,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取得海域使用权证,成为山东省内首个经国务院批准的立体确权海上光伏项目。”在电视新闻的声声语音播报中,全体突击队员仅用时1年“追光”成功,撕掉“不可能”的标签,项目攻坚向大海深蓝处进发。
“先锋之师”筑牢项目心
海上一片“海”,海下一片“海”。
山东渤海之滨,海平面下方是一万多桩钢管支架、上方是35775块光伏板。“钢筋铁骨”铸造的海光14项目探出海面,阳光下工业之美与自然之美交相辉映,共同构建了“三片海”的奇观。
大海航行靠舵手,大项目的运转同样需要强劲的“心脏”。岸上一隅,两台庞大的520MVA三绕组变压器发出阵阵轰鸣,它们被项目部的员工亲切地称之为“海洋之心”。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巡视检查主变
“工期紧张,设备到货咋协同?”“安装技术现在国内经验还不成熟,向哪里借鉴?”而在2023年12月,一个个史无前例的难题摆在项目部全体员工面前,项目之“心”筑基难度重重。
“我承认施工难度大,但海光14项目是集团公司在山东的第一个海上光伏,必须克服掉。”立下愚公志,扎好项目基。针对上述困难,党员刘涛、王宪涛自发请命,带领业务骨干,“鲁班”先锋队就此成立,誓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好项目之“心”攻坚战。
从白天到黑夜,从会议室到项目现场。一声声机器轰鸣、一盏盏灯光,在连续奋战的日日夜夜伴随他们左右。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宝贝,这个月爸爸工作比较忙,先不回家了,在家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党员刘涛舍小家为大家,自发放弃休假,连续奋战28天,只是为了履行顺利完成任务的诺言。
“在技术方面,咱们的主变中压侧采用套管连结,所以安装精度必须要控制在0.5厘米以内。”青年党员辛钟毓盯紧安装现场,每隔一段时间就测量一下精确度,用实际行动检验精益求精。
“刨去安装的时间,4个月内主变的所有配件都要到货。”王宪涛在项目部和泰安之间往返奔波数十次,鞋子磨坏了两三双。
山东寒冬海风凛冽,全体攻坚队员从在现场反复测算十余次,利用激光仪和经纬仪多次测量66千伏GIS出线套管定位点,在寒冷的板房内不知钻研了多少个日夜,手上满是冻疮和伤口。
一群人,一股劲,扛起党旗,烈烈如火。
2024年1月15日,在全体党员突击队队员的协同下,两台520MVA三绕组变压器正式就位,巨大的项目心脏迸发出无限火力,推动海光14项目攻坚进入新方向。
“向海图强”筑起攻坚路
东风海底淘,西风海面刨。
海上气候多变,稍不留意就天地变色,大海掀起狂风巨浪,造成财产损失与人身安全威胁,当地渔民用这样的俗语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
除了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吊装方案和技术上的各种难题、协调三家海上施工单位共同作业……一个个困难接踵而至。
击破难题,要靠党的坚强领导。联合三家施工单位党支部,“向海图强”党员先锋队就此成立,5名党员铸造了海光14的项目脊梁。
为克服项目所在海域冬季浮冰危害,项目采取大型钢桁架平台,每个光伏平台容量为0.45MW,长60米、宽35米,由780块585Wp单晶硅光伏小组件组成,为集团公司最大面积的光伏平台,如此大尺寸的海上钢桁架平台在国内则是前所未有,导致在前期施工中,进度始终不够理想。
“这一周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协助三家施工单位分别将各自的施工流程及用料等信息梳理出来,逐步分析每个施工环节,检查对比材料特性,保障质量的同时加快建设速度。”在碰头会上,项目经理张泽成坚定地说道。
联合先锋队成员迅速响应,从安装、技术、人员入手,利用三天时间全面排查加工难点,将整个平台的加工过程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分析和评估钢桁架平台的安装环节。针对钢材耐腐蚀等难点,积极寻求新型的防腐材料和技术,通过对比试验,选择最适合的防腐方案。根据平台的施工进度要求,合理排布工期及人员调度,明确每月的任务和时间节点,最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联动机制。
图为工作人员与施工单位人员正在监督桩基施工
风平浪静的夏日,突击队队员张俊伟正指挥智慧打桩作业。在打桩过程中,每打进2至3米,工作人员就需对桩体水平度、贯入度等关键参数进行测量,确保打桩施工符合标准。
仅用时一周,项目钢管桩产能从每天40根提高到80根,钢平台产能从每天4个提高到9个,海上打桩从每天6根的效率提高到每天22根,产能实现翻番,项目的雏形也已清晰可见。
最“硬”的人,干最“硬”的事。
在这片被挑战深锁的海平面,每一根桩基、每一个平台都被先锋队化作丝线,编织进名为“担当”的锦缎之中,他们以汗水为盾、以信念为剑,将困难一一斩落马下。向海图强,向深蓝进发。
“奉献之光”点明前行灯
2024年7月10日18时56分,“送电”先锋队队员完成了陆上升压站倒送电的艰巨任务,主控室内传来了阵阵欢笑与欢呼。
时间来到7月9日22点,当时系统突然出现故障,保护装置频繁误动,这将直接威胁到第二天的送电计划。
图为送电前工作人员正在核对设备参数
“抓紧起床,别睡了。”面对突发情况,值班人员立刻联系了“送电”先锋队。先锋队员们在深夜依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们迅速协调联系设备厂家,从现场设备和继保室两个工作面,仔细检查着每一个设备的运行状态、接线情况、运行声音。
“大家一定要细心,哪怕是一个小螺丝,也要检查下拧没拧紧。”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队员们的额头渐渐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在排查过程中,他们反复测试设备、核对参数,经过数小时的紧张排查,终于在7月10日凌晨0点43分发现了故障点。
“我找到了,这里有根线接触不良,不仔细看还真没看出来。”在一个隐蔽的线路板上,因为端子排上的一根线接触不良,导致信号传输异常,引起了保护装置的频繁误动。在更换线鼻子后,故障成功解除。
“大家都先回去休息吧,我们再把设备检查一遍,明天送电必须一次成功。”党支部书记孙松松和几位党员自愿留下,转身打开了设备柜门继续检查。
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攻坚精神,为项目顺利投产并网提供了强力支撑。7月10日20时26分,随着最后一个断路器成功合闸,两台8米高的主变在静谧的旷野中发出持续而稳定的“嗡嗡”声,海光14项目陆上升压站倒送电成功完成。
“海光先锋”党建品牌,代表着勇立潮头的勇气、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担当,彰显的是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垦利海光14项目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垦利海光14项目党支部将继续发扬“海光先锋”精神,凝心聚力、劈风斩浪,打好海光14项目建设攻坚战、啃下硬骨头,为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袁婧雯 辛钟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