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受伤,电池获利
撰文 | 戏台
出品 | 光伏Time
光伏行业常年流行着过剩传说,产业链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被视为佐证,其中库存、价格等方面尤为敏感。
一方面库存高累,产能过剩确会导致行业整体性受损;但另一方面,产业链某一环的库存高累则意味着下游环节的春天到来。
例如,2023年,硅料价格暴跌后,组件价格迅速跟跌,TOPCon组件成交均价由2元/瓦,滑落到与PERC同位的0.9元/瓦。但随即而来的是光伏电站安装的蓬勃发展。
当下有一个环节短期过剩——硅片。日前,inforlink在周度价格调研中指出,硅片环节当前已经积累库存达到33-35亿片不等,比上周仍有增加,其中以182尺寸的N型硅片为主。在高库存的压力下,硅片价格再度迎来下滑。
如果回望2024年第一季度硅片价格,可以看到降幅明显,其中N型硅片由2.1元/片降低至1.87元/片,G12单晶硅片由3元/片下滑至2.74元/片,只有M10单晶硅片价格经历了涨价,但在3月也进入了价格下跌通道。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分会发布的企业1月排产计划显示,当月硅片产量预计在50GW左右,环比下降约16%,除了头部一体化企业外,均降低开工率。低开工率的形式一直延续至年后开工。
2月,在电池需求上涨的意愿中,硅片排产量提升,单月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超过63GW。对此,硅分会认为,这主要由于企业普遍面临技术转型和抢夺市占比。3月,硅片产量预计已达70GW,库存压力继续增长。
遗憾的是,电池需求却并没有与硅片的产能形成紧密配合,在订单争夺中,硅片企业再次把价格喊下成本线。硅片企业进入了卖着亏和不卖更亏的尴尬选择中。
近年来,硅片一直被行业内的寡头企业把控,因光伏热入场的企业不在少数,但难以对寡头形成有效威胁,2023年仍有70%以上的市占比被寡头企业截留。
在价格博弈中,寡头企业通常能够占据有利位置,更有效地控制价格和供应链,刚跨界入行的企业则不具备这方面实力。在上下游的价格博弈中,这类企业的生存空间容易遭受挤压。
尽管产业链博弈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导致不公平竞争,但技术升级,品质飞跃往往也在同步形成。
此外,产业链上下游在库存、需求、价格方面的博弈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自然现象,体现了不同市场参与者在追求最大利益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硅片是光伏电池制备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当硅片的供应过剩,价格下降时,电池制造商可以以更低的价格采购到原材料,从而直接降低生产成本,赚取利润。
不过把时间线拉长,这仅仅为电池企业短暂换来了一点喘息的空间。去年12月,电池环节笼罩在生产即亏损的状态。数据显示,当时P型M10尺寸落在0.38元/瓦;G12尺寸成交价格也维持0.47元/瓦的价格水平。N型电池片部分,TOPCon(M10)电池片价格保持稳定,均价价格维持在0.46-0.47元/瓦。Inforlink对此做出的评价为,开工即亏损。
inforlink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电池片成交价格维稳,P型M10尺寸落在0.38-0.40元/瓦;G12尺寸成交价格也维持0.37-0.39元/瓦的价格水平。在N型电池片部分,TOPCon(M10)电池片价格保持稳定,均价价格维持在0.46-0.47元/瓦左右。
电池价格上涨,结合硅片价格下跌情况,可以看出电池企业已在享受利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