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陕西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调整分时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将实行中午4小时(11:00-15:00)谷段电价。
从2023年开始,午间低谷电价的趋势就开始在全国范围蔓延,至今已经波及至少15个省。
这与光伏装机的快速增长直接相关。
在电力系统中,一旦光伏装机比例过高,或者说达到一定的比例,白天(尤其是中午时段)的发电量就很容易过剩。
如果是电力市场化的环境下,就会像山东一样,出现负电价;而如果是非市场化的电力系统,电网就会有选择性地让部分发电机组退出发电。
午间低谷电价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电价引导用户在光伏发电大发时段增加用电,避免出现负电价或者光伏限电的情况。
终端电价和消费变化只是光伏近半年多以来诸多压力的冰山一角。刚刚过去的6月,光伏行业接连迎来了上海和慕尼黑两大展会。尽管规模庞大、参会人群火爆,但依然无法掩盖整个行业全方位的焦虑和担心。
制造环节过剩,新周期的挑战
近期,华润电力2024年第2批光伏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本次最低报价为0.77元/W,最高报价为0.809元/W。
不论是0.7元/W还是0.8元/W、不论是n型组件还是p型技术,行业内的共识是当前的价格已经全面击穿了大家的现金成本。
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合理现象能够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前中国光伏制造业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了较大的不平衡。
在6月20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合理引导光伏上游产能建设和释放,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实际上就佐证了这一观点。
这种制造业周期,对于光伏来说并不陌生。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2011年至2012年的欧美双反,2018年的531……这些重大事件都对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让光伏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周期。
“周期性是制造业的自然现象,业内需要对行业周期有充分的理解。”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陆川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当前光伏行业正面临着产能加速优化。一大批上市公司需要解决产能淘汰带来的资产减值问题。
作为行业内最早实现n型TOPCon组件量产的企业之一,正泰新能聚焦TOPCon技术路线。“较早布局n型技术,让正泰新能在p型组件的压力方面较小。”陆川说,“再加上下游业务的合作互动,让正泰在供应链激烈竞争中,受影响较小。”
回首最近几年的光伏技术变革,2022年被认为是光伏n型技术的发展元年,各龙头纷纷开始发力n型产品。当年4月,正泰新能就推出TOPCon组件新品,可满足地面电站、大型分布式电站及户用多应用场景。
尽管从p型转向n型为行业大趋势,但在什么样的关键节点加码n型、乃至量产,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正泰新能选择在行业大火的时期果断布局n型,优化p型产能,这一超前判断成为应对当下产业链困局的最主要抓手。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超前的布局,让正泰新能在这一轮强烈的行业周期中有了较好的表现。当前光伏行业的产能出清速度正在加快,何时进入行业拐点的分歧尚在。
“目前来看,本轮行业周期会比以往更长一些。”陆川说,“只要供应链各个环节合理安排排产,行业基本就会迎来反弹。明年随着下游的进一步发展,有望阶段性走出行业低谷。”
这样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下游需求。对于制造业来说,产业链价格即便受到重创,但只要需求仍在,就有希望。
但本轮光伏周期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需求降速。
需求辉煌不再,电站探索新路径
2024年3月,国内光伏装机同比下降32%,为近年来首次下降。到4月份,继续同比下降1.9%。
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平均风电、光伏利用率达到95%。此后,“95%消纳红线”逐渐演变为业内对新能源利用率考核的默认标准。
今年以来,消纳问题不断成为热点。先是盛传95%消纳红线即将放开;随后,在《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放宽资源较优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至90%后,《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也明确了“科学确定各地新能源利用率目标”“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放宽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原则上不低于90%”等要求。
消纳问题的不断发酵,也引出了文章开头的电价问题。
无论是电价降低还是限电、消纳比例降低,对光伏电站的收益来说,都是打击。6月,山东省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关于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探索分布式光伏分时上网电价机制,推动分布式光伏上网电量参与市场。
对于电站来说,市场化就像是一座大山。
“电力市场化交易是未来方向,海外市场的售电电价和用电电价都是市场化的。”陆川表示,“我们相信这也会是中国市场化的方向,可能在发展过程中,会对电站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6年,正泰集团从制造环节开始切入光伏赛道。在那个中国光伏的火热年代,几乎所有志在光伏的企业家们都瞄准了制造业,但正泰集团很快又开始进入光伏电站环节。
从电气设备制造转型的正泰如今在光伏产业中逐渐形成了从硅料到终端电站的一体化布局,而与大多数光伏企业的一体化不同,正泰的一体化布局最终落点在了大多数企业不会选择的电站业务板块。
对于电站即将迎来的市场化大潮,全产业链一体化的正泰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一直以来,中国光伏发电存在着重建设、轻运维的现象。截至2023年,我国光伏发电总装机超4亿千瓦,但光伏电站运维始终存在标准缺失、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专业和集约化程度不够、效率低下等方面的问题。
在补贴上网和平价上网的全额消纳时代,光伏电站只要简单地满足20年发电寿命、计算出收益+成本就可以建设运行。但在市场化时代,电价不断波动、市场不断变化,运维的要求更高,运维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技术先进、转换效率高,不代表产品就更好了。”陆川表示,“好的产品要经过市场检验,要符合成本、效率、收益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正泰即做上游又做下游,对电站有着充分的认识。”
随着AI、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战略也开始向这些领域倾斜。近年来,正泰也提出“一云两网”战略,精细化构建正泰光伏的“智慧大脑”。
在“一朵云”的统领下,正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传感与通信等技术,搭建金融、业务、管理、智造与运维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实现预测、预警、自适应,乃至未来可以实现光+储联动、市场化应对。
与光伏开始面临波动的市场类似,火爆的储能当前还没有找到稳定的商业模式。而无论是光伏还是储能,解决问题的核心都在与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化。“只要拥有明确的市场地位和价格机制,光伏和储能都能找到具备盈利能力的商业模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