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地质勘探行业的“共和国长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成立69年来,为服务国家战略,保障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致力于打造国家地质勘探野战军、生态建设先行军、应急救援主力军,积极践行总书记号召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投身“透明地球”“数字地球”和“美丽地球”建设战略愿景为引领,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转型升级,探索特色地勘产业发展之路,勇担央企政治、社会、经济“三大责任”,推动企业由传统勘查向绿色、智能勘查转变,由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集团转变,由传统勘查技术“服务商”向一体化“运营商”转变。

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保障能源安全

在能源矿产保障方面,致力寻找煤炭、煤系气、地热等能源矿产,先后完成4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预测我国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量5.86万亿吨,建立了绿色煤炭资源综合评价技术体系,科学评价我国162个国家规划矿区煤炭清洁利用开发前景。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万亿吨,占我国探明煤炭资源储量的90%以上。为神东、陕北、蒙东、两淮等14个国家大型煤炭基地以及大同、东胜、平顶山等45个规划矿区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保障了国家主体能源安全。完成全国首轮煤层气资源评价,评价资源量35万亿立方米;创新提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理论和评价技术,在青海木里成功钻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建立煤盆地多能源矿产、“三稀”矿产多位一体的协同勘查理论,填补国内外空白。在化工矿产保障方面,累计探明磷、硫、钾等化工矿产及萤石、油砂、硼等其他矿产共20多种,矿产储量100多亿吨,建成青海格尔木钾矿、云南昆阳磷矿等100多座大中型矿山,为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作出重大贡献。在矿山应急救援方面,结合矿山灾害事故具体灾情及地形、地质和构造特征,构建了一套涵盖救援钻孔准确定位技术、快速钻进技术、定向钻进技术、大孔径救援孔钻进技术等为主的“五大关键技术”和“十二项工艺”在内的完整钻孔救援技术体系。

贯彻“两山”理念 保障生态环境

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从而为我们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贯彻新理念。我们搭乘生态文明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列车,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勘查技术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精耕细作、扎根市场,研究应用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将地质科学、生态学与环境学相结合,运用地质勘查专业优势,实施生态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修复、污水处理、污染场地修复等工程业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环境保障,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提出边开采、边治理、边返还的“三边治理模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可推广可借鉴的高原高寒地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技术体系,守好筑牢祁连山国家生态安全;以贵州鱼洞河流域环境治理项目为依托,通过“源头+末端”的综合治理方法,在国内首创形成一套系统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水环境治理模式,成为国内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样板工程;2020年承担了备受关注的祁连山南麓青海木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以“一坑一策、渣土回填、边坡稳定、水系连通、湿地再造、资源保护”综合治理模式,修复高原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围绕“三个地球”建设 引领转型升级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我们坚守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初心和使命,首创提出建设“三个地球”战略愿景,践行“地质+”理念,聚焦精干主业,做实实体经济,以现代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以“三个地球”建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勘查与资源开发、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地下工程与现代农业服务三大主业板块,构建“6+1”产业布局,形成了横纵联合的地质全产业链、矿产资源全生命周期产业新格局,构建了主业突出、体系完整的绿色产业集群。近年来,在“透明地球”建设方面成果丰硕,先后探明煤层气、页岩气等新能源238亿立方米,磷矿、铁矿、岩盐矿、石墨矿等矿产资源919亿吨,煤炭资源100多亿吨,在贵州开阳发现8亿吨以上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磷矿。在“数字地球”建设方面创新突破,自主研发的测图系统打破了国外软件的长期垄断;建成国内地理信息行业规模最大、处理能力最强的大数据中心。在“美丽地球”建设方面探索实践,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投身地灾防治、矿山治理、沉陷区治理、污水处理,打造美丽矿山,建设美丽乡村,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科技创新培育动能 践行央企责任

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们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与“战略、前沿、市场、生产”四对接原则,整合全局科技资源,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先后建成8个行业领先的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博士后工作站,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研发攻关了煤与煤层气协同勘查开发、磷矿勘查评价技术、地热能取热不取水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行业核心技术,荣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是中深层地热“取热不取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成功推广应用,为深受雾霾困扰的华北地区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开辟了新途径。实施了全国首个盐穴储能项目,极大提升了区域能源利用率和消纳能力,对我国能源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勘行业的“共和国长子”,我们充分发挥地勘工作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勇担政治责任,深入践行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要战略思想,为国家能源及粮食矿产安全提供资源保障。勇担经济责任,实施精细化管理,连续四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两位数增长。勇担社会责任,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先后参加30余起重大矿山、道路、城市灾害事故救援,共成功施救近千人,挽回损失数百亿;深入践行脱贫攻坚重要战略思想,举全局之力十年如一日,倾心帮扶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摘帽。

助力“双碳”目标 勇挑重担走在前

总局深刻理解并积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真正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聚焦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一是打造“双碳”创新平台,引领行业技术发展。2021年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攻关“双碳”技术,在“二氧化碳排放监测与检测、二氧化碳捕集地质封存与利用、煤与煤系矿产清洁利用”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碳中和科技重点攻关专项,力争“十四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及应用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二是发挥资源勘查国家队作用,加强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勘查开发利用。作为传统地勘单位,总局在资源勘查领域内处于领头羊地位。“十三五”以来,我们积极谋划布局,加强浅层地热能、煤系气、页岩气等方面的地质勘查及开发利用工作,特别是“中深层取热不取水技术”在河北工程大学的成功应用,可以说是能源利用的绿色低碳典型实例。目前,该技术已在河北、陕西、云南等多地推广应用,构筑了总局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产业板块的资源基础和保障。三是加强与高校、院所、企业的战略合作,打造产业链“链长”。2021年,总局获得“数字地勘生态修复产业链链长单位”。“十四五”期间,力争将总局打造成为“双碳”目标地质保障领域的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

以高质量党建 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毫不动摇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促发展的作用。我们强化基本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大力选拔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推行首席专家、首席技师制度,建立全局专业年轻人才库,打通员工职业晋升通道,以爱才惜才、聚才用才的情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加强党组织“三基”建设,创建“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党员冲锋在一线”的特色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实现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刻领会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做实做强主业,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总局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走出地勘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章来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