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可能即将迎来一波赴港上市潮。


撰文 | 宏海

出品 | 星球储能所


进入2024年,储能龙头企业纷纷开始奔赴港股上市。

一方面,A股上市审核收紧,标准趋严,不少储能企业IPO折戟,而港股审查较为宽松,上市可能性更高。

另一方面,目前的市场态势下,企业面临内外双重压力,亟需上市借助资本力量解决风险,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在此局面下,港交所就成了企业IPO更有可能、更好的选择,不少储能企业开始向着港股IPO发起新一轮冲锋。

近日,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力新能”)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招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根据其招股书显示,此次正力新能IPO募集资金将用于产能扩张及建设智能制造设施及柔性生产线,以及研发、补充营运资金等。

正力新能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正力新能注册资本为22.56亿元,实缴资本为22.5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正力新能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曹芳、总经理陈继程都曾在福耀玻璃任高管职务,曹芳更是福耀玻璃创始人、有着“玻璃大王”之称的曹德旺的妹妹,曹芳曾在福耀玻璃担任副总经理一职多年,而彼时的陈继程任执行董事。早在10年前,二者就开始合作创立常熟新中源,并与丰田汽车、松下电池合作从事电池研发、制造业务。

拥有如此背景和经验的正力新能,也顺利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2021年底和2022年8月,正力新能分别完成了两次融资,投资机构包括中信聚信海松资本、正海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除此之外,其融资也有中金资本、五矿创投等国资参与其中,五矿创投甚至进行了两轮融资。

渠道资源、背景经验、资本支持一应俱全,如此条件下,正力新能发展十分迅速。

从产品看,正力新能布局领域较多。其产品分为海陆空三个应用场景,其中陆地产品主要为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以及应用于储能的储能电池,海洋主要是应用于电动船舶的动力电池,天空则主要为应用于航天的高镍半固态及固态锂电池。截至2024年3月31日,正力新能电芯产品的设计总产能为25.5GWh。

分产品来看,动力电池贡献了正力新能绝大多数的营收。2023年,其动力电池业务实现营收33.57亿元,占比高达80.7%;储能产品的收入为3.15亿元,占比为7.6%。

从行业地位看,2022年至2023年,按2023年的装机量同比增速比较,正力新能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装机量前10的企业中排名第2名,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市场装机量前十的企业中排名第1名。

2023年,按装机量计算,正力新能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排名中位居第10名。从细分技术路线来看,其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市场排名第7名,在三元动力电池市场排名第8名。

然而,位于行业前列的正力新能,其业绩正处于持续巨额亏损的状态中。2021年至2023年,其实现营业收入14.99亿元、32.90亿元、41.62亿元;而净利润亏损分别为4.02亿元、17.2亿元、5.9亿元。根据正力新能招股书披露,2024年其净利润可能仍然是亏损状态。

对于现阶段的亏损原因,正力新能表示主要是因为其在技术、产品研发及扩大产能方面进行大量支出,且产能未形成规模;另外,原材料价格、产品价格波动也产生了影响。

除此之外,正力新能还面临着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一季度,其最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55.2%、29.3%、28.3%及47.0%;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89.1%、90.4%、77.8%及86.6%。

无论是进行扩产还是投入研发又或是解决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在现在的市场态势下,想要在保持企业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解决风险,正力新能就亟需外部资本的帮助,这也是其港股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

实际上,自进入2024年开始,不少储能相关企业都开始转战港股冲刺IPO。除了正力新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造商龙蟠科技、手握合康新能和科陆电子的美的也都已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此外,港交所还有一批已经成功上市的储能企业,其中中创新航、瑞浦兰钧两家才在港股上市不久的储能企业最具代表,二者也被并成为港股“锂电双雄”。

虽上市后表现有些差强人意,一个自上市就“破发”,股价甚至腰斩至市值最高时的一半;另一个也亏损较大,靠其大股东“输血”近百亿之多。但是,两者分别通过在港股上市募集到资金101.02亿港元和20.13亿港元,这也对其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还有不少储能企业从A股折戟后传出将转战港股上市的消息,如外媒报道欣旺达动力A股上市机会渺茫,即将分拆赴港上市。

对于A股上市受阻,且面临内忧外困的储能龙头来说,上市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说,上市对于许多储能企业来说是关键一跃。

以专注储能系统集成的海博思创为样本,除了高度单一的主营业务及产品结构,海博思创的主要客户及原材料供货商也存在高度集中的问题。此外其过去几年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1.41%、20.49%和20.79%,到2023年进一步下降至20.02%。

而在毛利下降的情况下,其高负债率就成为了海博思创最大的软肋,也是其急于上市纾困的关键动因。

除此之外,对于一路“狂飙”的海辰储能来说,上市也是其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短时间内完成多轮融资,去年7月,海辰储能估值已近300亿元。对于其中资本来说,推动海辰储能的上市已经是燃眉之急,但其IPO进程频出风波,再加上市场环境下行,也让海辰储能的A股上市之路蒙上未知迷雾。

不难看出,不少类似海博思创、海辰储能的储能相关企业面临着内外巨大压力,亟需上市借助资本力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而在此关键时间上,A股却将其“上市之门”悄然关闭。

2023年下半年开始,A股IPO上市审查政策开始收紧,这也使得大多企业冲刺IPO之路难有希望。

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 IPO、再融资监管安排》,明确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并提出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严格执行融资间隔期要求。

包括蜂巢能源、珠海冠宇、金力股份、京阳科技、力高新能、容汇锂业、江铜铜箔在内的一众储能相关企业都发布终止其IPO进程的公告。

在此局面下,对于企业来说,另辟蹊径将目光盯向审查较松的港交所既是无奈之举,也是良好契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