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清晨的伊犁河谷还裹挟着冷意与薄雾,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电力吉林台公司尼勒克水电站的运维职工王新平裹紧工装穿过生活区大门时,林带间晃动的灰褐色草团引起了他的注意,10年往返于宿舍与厂房的固定路线,让他对这300米长的柏杨林里每道纹理都熟记于心。

王新平刹住脚步,草丛间蜷缩的幼鸟大约30公分长,胸腹间棕褐色纵纹随着颤抖若隐若现,一声声微弱的“啾啾”颤得几乎听不见。凭借日常环保培训积累的野生动物知识,他辨识出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于是,他立即脱下外套围成临时襁褓,这个“小家伙”也渐渐停止挣扎。近距离检查时王新平手掌忽然传来细微刺痛,原来“小家伙”虽虚弱却仍倔强地啄击他的指尖。

经初步检查,该红隼右侧翅膀根部有明显擦伤致飞行受阻,体温偏低且呈虚弱状态。他第一时间安排救助,并同步联系当地林业部门、环保部门,野生动物保护站。

图为王新平正在给红隼检查伤势

在等待专业人员期间,水电站自发组建救援团队。“要做个保温箱……”冲进尼勒克水电站厂房的王新平脱口而出的话仿佛触发了某种应急机制。当值班人员翻出碘伏棉球时,中控室已聚满闻讯而来的运维兄弟。后勤人员担当“建造师”搭建临时保温箱,检修班职工担当“营养师”调配温盐水并准备食物,安全员也随即建立救治观察日志。老严挥舞菜刀剁肉的架势比检修机组还精细,“热敏电阻显示21摄氏度!”电气专工塔乌兰·吐日斯拜将测温仪对准纸箱改造的临时居所,“幼鸟体温应该25摄氏度以上。”青年员工哈斯勒·吐依新扛来的电热板瞬间成了抢手货。

图为救护团队正在为红隼喂食鸡肉条

“镜头对准右翼的位置……伤口外围有角质层剥离……”手机那头传来杂音,野生动物救助站的专业人员急得想钻进屏幕,“王师傅,必须确保清创……”在这场自发的生命接力中,野生动物保护站的视频指导透过手机屏幕传来:“红隼虽是猛禽,幼鸟喂食得沾水送喙边……”王新平半跪着,举着镊子的右手稳得像仪器探针,当粉末状钙片随着第八次喂食成功入口时,围拢的“安全帽”间泛起压低的欢呼。

晚霞染红天山雪线时,红隼体征明显改善,吉林台公司十几个蓝色身影挥手送别小生命。尼勒克县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转运车的恒温箱里,命名为“小太阳”的红隼爪子上系着橘色编码环,正在啄食最后一块来自吉林台公司食堂的肉糜。

“这是今年第三起企业自主救助案例。”野生动物保护站在交接单上盖章,感谢十几年来,吉林台公司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的贡献。

新疆电力吉林台公司从建设伊始,便坚持生态保持、增殖放流等工作,探索出“分级马道排水沟法”“木格梁覆土植草法”“穴植法”等措施对拦河引水枢纽、发电引水渠线等建设区域进行生态修复的典型工艺,并在伊犁州直环保推进会上作为成功典型推广。建成了目前疆内规模最大、工艺最新的鱼类增殖站,实施人工孵化、生态养殖、放流野生濒危鱼类等措施,保护伊犁喀什河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连续15年累计放流伊犁喀什河濒危鱼类166万余尾,切实筑牢边疆生态屏障。

作为食物链顶级消费者珍稀红隼,单只红隼年均捕鼠量达千余只,对维持天山北麓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不久的将来这只红隼将带着人类的温度重返天空……(王秀琴 边尚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