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煤价下跌,全球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中煤平朔集团露天设备维修公司本着“一切成本皆可降,一切成本皆要降”的原则,持续优化维修工序和作业流程,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找差距、查不足、定措施、挖潜力,解决成本受限、备件紧缺“老问题”,提高维修质量、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修成本,真正用技术革新践行降本增效。
破“难点” 让问题落地
“目前煤炭市场面临严峻考验,‘降低煤炭采掘成本,提升生产效益’已成为各个煤炭企业的主要工作方针。电铲设备作为露天采矿主要采掘设备,它的备件维修费用减少,必将为矿山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条件,而铲斗和斗门频繁撞击故障造成了矿山开采成本的增加。”中煤平朔集团露天设备维修公司安家岭电铲车间主管胡芳周分析说。
一直以来,攻克铲斗与斗门缓冲装置频繁故障达到降本增效,是该车间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
外委铲斗过程中,该车间本着降本增效的目的,制定了铲斗内侧两壁缓冲装置专项研究课题立项,以观察研究缓冲装置结构特征为出发点,细致分析工艺质量、参数设置、运行原理、设备性能,积极攻破问题难点。胡芳周带领车间技术骨干成员提出“铲斗缓冲装置改造”——将缓冲胶块作为电铲铲斗缓冲装置核心部件,使电铲铲斗内部缓冲装置能够更好地减缓斗门和铲斗的冲击力,保护铲斗和斗门本体,在提升电铲设备可用率和出动率的同时,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和维修成本,为公司降本增效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立“支点” 让技术推广
工效提升是铲斗缓冲装置改造成功的有效证明。经过50个工作日连续作业试验,3008铲铲斗和斗门裂纹故障时间由原来的平均每天3.5h减少至0.51h,停机时间大幅缩短,单台电铲每年可多创造经济价值153.6万元。
“此次技术革新自行改良的‘铲斗缓冲装置’,设计了铲斗内侧缓冲底座,使缓冲胶块刚好与斗门相接触,高效缓减了斗门对电铲铲斗的冲击力,具有操作简便、结构合理的特点,具备了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条件。”该公司总工程师张立元如是说。
技术创新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应用推广激发稳中求进新活力。安家岭电铲车间以技术革新为支点,通过“师带徒”形式,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创办“电铲维修技术交流”微信公众号和“WK55电铲培训”学习群,分享交流经验,先后在7台电铲上推广运用铲斗缓冲革新装置,并牵头编写《电铲铲斗故障维修工艺标准》,对标对表,6次升级优化缓冲故障维修规程,形成一套关键部件维修的“标准动作”,为安太堡、东露天区域其他电铲设备维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探“路子” 让创新成为习惯
中煤平朔集团露天设备维修公司坚持技术主导,强化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总结固化安家岭电铲车间降本经验,牢牢牵住工程师技术引领的“牛鼻子”,从成本控制角度找节点,做实做细降本增效工作。通过跟踪了解设备保养维护全过程,坚持召开成本经营周例会,深入分析、共享备件材料用量指标、寿命指标、单耗指标、成本指标情况,采取“日核算、周测算、月分析”方式,专人专项负责设备配件日消耗统计,建立“日维修报表”台账,发现异常消耗,第一时间跟进处理,以达到成本精细化管控效果。
从小处着眼、细处入手,露天设备维修公司将降本增效措施与日常自修实践结合起来,坚持“能用不领新,能修不弃旧”,在全公司范围内大力开展“五小革新”“金点子”活动,加大国产化试修试制力度,通过综合性价比评估分析,扩大内部车间的修理范围,加强工艺管理,完善试验设备,加大备件修复再利用效益管理力度,大幅减少外委维修,按照“三不放过”原则强化质检工作,扩大质检范围及数量,深化基层班组索赔案例学习,全面提升员工维修素质,提高设备维修质量,有效堵住成本支出“出血点”。
匠心匠才锻造将来,奋起奋力奋勇争先。中煤平朔集团露天设备维修公司将继续积极探索技术降本新路子,充分调动员工立足岗位技术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点一滴深挖潜,一分一厘巧降本,让成本意识贯穿到维修任务的各个环节,让创新和改进成为良好的工作习惯,用全员的技术创新凝聚起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高志文 丁海珍 何志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