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期间,3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以“强科学发现之源、筑材料发明之基”为主题的“企业发现与发明论坛”,邀请全球科技界、产业界专家学者,分享前沿动态、交流科学问题,推动企业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共同为世界科技发展、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国务院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头号工程,持续加大高强度投入,开展高水平协同,产出高质量成果,2024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9%,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牵头成立33个国家级产业联盟,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产出6G通感一体理论、新一代“人造太阳”突破离子电子“双亿度”等一批原创成果。他指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要更加重视原始创新,更为有效深化产学研协同,并提出三点倡议,共同加强基础研究,联合全球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主动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实践中凝练需求,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让更多原创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共同推进范式转型,紧跟前沿动向、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推动“AI for Science”成为解决科学问题的“新钥匙”,积极拥抱“科学智能和机器猜想”,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挖掘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潜力,以范式转型推动研发效能质变。共同深化国际合作,秉持科学根源于交流、“基础研究造福人类”的理念,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坚定推进学术交流、人才交往,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推动基础研究成果惠及“地球一家人”。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出席论坛并致辞。近年来,北京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等领域,持续强化研发布局,搭建中试和共性技术平台,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畅通前沿技术走出实验室的快速路。他表示,北京将继续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大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包括新材料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石化总经理赵东,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高分子多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戴维·寇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鄂维南,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洲两院院士余艾冰,中节能万润公司副总经理胡葆华,围绕材料领域前沿发展趋势、科学问题凝练、研发范式变革、国际科技合作以及“四链”深度融合发表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实验室副主任蒋成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首席科学家彭寿,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教授、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李建峰,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新元,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乌里·施瓦内贝格,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展开高峰对话。

论坛上,聚焦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10个材料领域,首次面向全社会发布中央企业材料领域“十大基础科学问题”,邀请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同题共答,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推动材料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来自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等代表,共同发布“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十条”倡议,倡导各类企业共同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共同当“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促进全球科技进步,携手建设人类美好明天。

来自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中央企业、高校院所、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单位的500余位代表参加论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