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列表

邂逅污水的“华丽转身”

“大家来瞧一瞧,就是通过这些‘小家伙’作为载体,微生物附着在它的表面繁殖生长,吃掉了水体中的污染物。”讲解员轻轻捧起一把滤池填料,生动有趣地解释着生物膜法处理工艺的“门道”。1月14日,国家能源集团辽宁环保迎来了一群青春洋溢的访客,来自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43名在校学生怀揣着对环保事业的热忱与憧憬,走进该公司所属仙女河污水处理厂参观学习,近距离探索污水净化的奇妙过程,感受着水资源再生的无穷魅力。辽宁

新春走基层 | 新站交接开启新征程

曲窄盘山小径通,建南深处绿映红。1月17日,在红星天然气净化站,各装置、管线、中控的现场全是产能建设管理中心和采气一厂采气一站红星净化组的员工。“一年来,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将红星天然气净化站安全平稳地移交给采气一厂,心中还是有很多不舍。”产能建设管理中心地面管理室副主任罗军介绍,移交之后,要继续抓好收尾工作,为后期红星净化站投料试车一次成功,提供保障和支持。红星天然气净化站是油田重点增储

装车站里的“魔法师”

天色渐暗,煤炭在巨大的设备间有序地流转,源源不断地运送着煤炭。1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雁宝能源储装中心装车站各胶带机现场被灯火照得亮如白昼,机器的轰鸣声与皮带巡检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在这个寒夜里守护着万家温暖。数九寒天,正是煤炭需求高峰。作为煤炭运输的关键环节,雁宝能源储装中心装车站担负着煤炭装载任务,每天根据列车运行计划和煤炭运输需求,将煤炭装入长长的列车输送至蒙东地区及东北三省,为那里的

创新赋能模式 助力青年成长

创新赋能模式 助力青年成长 2024年,国家能源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以强化思想铸魂为根本,以创新创效、岗位竞赛、志愿服务为实践舞台,培养新时代新征程眼里有光、心中有火、肩上有责、脚下有力的国能青年。坚持思想引领、素养提升,在思想铸魂上发力,点亮青春信仰之光加强思想引领,筑牢根和魂。一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集团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飞轮储能被列为能源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1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5年第1号公告,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单体4-5MW级磁悬浮储能飞轮系统”被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单体4-5MW级磁悬浮储能飞轮系统”围绕火-储联合调频、新能源场站主动支撑两大技术需求,以高功率、大容量、全磁悬浮储能飞轮为核心研制内容,对提升煤电机组灵活性的新型储能装备产品进行攻关并实现国产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依托宁夏鸳鸯湖电厂、山

旭龙安全卫士的“慧眼”

1月15日上午8点,金色的阳光倾洒在旭龙水电站,国家能源集团金沙江旭龙公司青年员工王赠博身着工装,和往常一样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办公楼,距离办公楼大厅玻璃大门两米时,随着“嘀”的一声清脆响声,玻璃门上方的摄像头精准识别出他的人脸信息,大门随即缓缓打开。这个来自大门的“安全卫士”正是金沙江旭龙公司刚刚投入试运行的工区人员定位管控系统。海拔2500米的旭龙水电站位于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上游,随着主体工程进入

中国石化首位AI加油数字员工今起上岗

“你好!我要加95号汽油,请问油价是多少?”中国石化广西南宁新阳加油站的加油机大屏幕上一名数字员工迅速报出油价,并提示客户加油。加完油后,根据客户的旅游咨询,数字员工给客户规划了加能站附近的旅游景点。不但能和客户交流对话,还能解答客户疑问、引导客户操作等。这就是中国石化AI加油数字员工。1月18日,中国石化在北京举行数字员工发布仪式,正式推出首位AI加油数字员工,并在广西南宁新阳站等全国40余座加

国家能源集团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2024年,国家能源集团坚持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能源基地,推动海上风电近海规模化开发和深远海示范化开发,新能源开工3118万千瓦、投产2773万千瓦,投产规模创历史新高,可再生能源开工、投产容量双双历史性突破“3000万+”,装机占比超过40%、整体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一番、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目标。其中水电装机突破2000

无限风光在险峰

2025年1月,随着青海格尔木乌图美仁45万千瓦光伏项目第一度电汇入电网,澎湃绿电从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73万多块光伏板间奔涌而出,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越过无数山峰、领略无限风光的龙源人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新能源装机总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图为青海格尔木乌图美仁45万千瓦光伏项目32年弹指一挥间,记忆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记忆是黑龙江小兴安岭的冰壶路,龙源电力的资源规划师们在零下40摄氏

国家能源集团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增强

2024年,国家能源集团全面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实施“1331”科技创新战略,统筹谋划科技改革和重点任务,重大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增强。科研组织体系更加优化。在产业链建设上挑重担、打头阵,深度融入央企创新联合体建设,低碳院青年科学家王鹏团队关于“线性α-烯烃合成技术”的研究成果作为央企首篇在《自然》杂志发表。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发挥“煤电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