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窄盘山小径通,建南深处绿映红。
1月17日,在红星天然气净化站,各装置、管线、中控的现场全是产能建设管理中心和采气一厂采气一站红星净化组的员工。
“一年来,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将红星天然气净化站安全平稳地移交给采气一厂,心中还是有很多不舍。”产能建设管理中心地面管理室副主任罗军介绍,移交之后,要继续抓好收尾工作,为后期红星净化站投料试车一次成功,提供保障和支持。

红星天然气净化站是油田重点增储上产工程之一,位于利川市建南镇大山深处。1月16日刚刚通过总部机械竣工验收,将进入联动试车、投产准备阶段。
“终于盼到这一天了。”采气一站红星净化组一组组长张根建,从1998年起就在新净化站数百米处的老天然气净化站工作,这也是中石化首座天然气净化站,实现连续27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外输净化天然气合格率100%,5次获得集团公司“五星级天然气处理站”称号。

2019年,江汉油田在红星地区部署风险探井红页1HF井,随后在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测试获8.9万立方米/日工业气流,实现二叠系新层系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红星地区大开发由此拉开序幕。
随着勘探的深入,红星地区产建节奏加快,原净化站每日最高只有50万立方米脱硫处理能力明显不足,成为红星地区天然气大开发的瓶颈。
从红星天然气净化站开始平场地的那天开始,张根建和大家都期盼着新站早日建成。尤其是知道新站的日脱硫处理能力可达180万立方米时,大家别提多高兴。“算下来,气田可以达到年产6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处理能力。”这让江汉石油人在建南逐梦大气田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新,意味着许多老思路、老办法、老做法不能照搬到的红星天然气净化站使用。虽然干了27年天然气脱硫净化工作,张根建和同事们丝毫不敢懈怠,“责任更大、压力也更重。”
新天然气净化站日处理能力是老站近4倍,如何管理?让天然气净化站顺利投产、正常生产,是采气一厂一直在考虑的事情。

“从方案设计入手,就已经深度介入。”采气一厂采气一站负责人谭定勋介绍,作为今后的具体管理者和操作者,如何保证项目施工质量和后期运维顺利进行,提前介入、全过程参与至关重要。
新站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先进、工艺流程复杂,产建管理中心地面管理室副主任师蔡骏驰说,“比如硫化氢感应探头,老站只有20个,而新站点有200多个。”
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蔡骏驰带着团队边学边摸索,硬是把信息化这块“骨头”啃了下来。“只有亲自参与了回路测试,后期投产、使用、运行,心里才有底,保证自控系统能够平稳高效稳定的运行,确保净化站后期的安全可靠。”
面对全新的工艺流程,采气一厂针对转岗员工较多的实际,先后组织人员到西北、西南相关天然气净化站现场参观学习,回来与大家分享交流体会。同时结合“最强操作”职业技能竞赛,开展“每日一练”。顺利完成45名转岗员工的培训取证工作,成为今天接新站的生力军。

不仅培训,员工们还自己动手绘制红星净化站工艺流程图,从地下到地面,做到每一条管线走向、每一个阀门开关都了然于心,让接新站工作顺畅丝滑,也为日后的运维打下良好基础。
交接工作开始后,罗军、蔡骏驰再次对各项设备、设施认真检查,红星天然气净化站装置区,高耸林立的塔罐、纵横交错的管道到处留下他们的足迹……
新站投运后,运行了27年的老站就要退出历史舞台。

从老站到新站,江汉石油人面向未来,扬帆起航,在建南开启建设大气田的新征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