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GDP增速领先,本地独角兽企业发展迅猛,产业链完整度愈高,投资热度全国第一,常州新能源这把火正在越烧越旺。

近些年来,清洁环保逐渐成为人类共识,全球新能源发展迅速,相关项目也纷纷落地。

新能源电池出货量连年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多种技术路线发展都上了快车道,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相关产品也频频更新迭代,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加快。

新能源产业发展愈加成熟,新能源产业链活跃的同时也不断向外延伸扩展。行业门庭若市,各家企业风风火火地进行融资、扩产、抢占项目,深化海内外市场布局等动作。

资本市场也第一时间开始抢投新能源项目,好不热闹。“有钱也抢不到”的呼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拿钱求项目。

虽然新能源在热火朝天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行业也面临着各方面风险,但是整体来说,新能源发展建设还是呈现一片大好形势。

从宏观来看,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的自身条件、资源禀赋、偏好以及具体需求等多种情况存在差异,各国新能源的发展情况和建设类型也不尽相同。

从微观来看,具体到国内,各个地区的发展也各具特点,每个地区新能源发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各地区之间相比较也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山东在大力发展新型储能,目前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一方面山东的电价情况对储能发展有利好,另一方面盈利模式相对更加明确,利润空间大。

而甘肃、宁夏、新疆、贵州等西北“沙戈荒”地区则布满了风光大基地,这跟西北地区的资源禀赋不无关系,拥有大片的可建设土地再加上丰富的风光资源的西北部地区与大基地建设条件十分契合。

最近非常火爆的工商业储能在江浙地区发展正酣,受区位因素影响,工商业发达,经济性十分突出,海上光伏风电,分布式光伏,也推动了工商业储能的发展

而同样处在江浙地区,相比这些地区,有一个稍显普通的城市却大放异彩,风头正劲,正在逐渐成为新能源之都,那就是坐落在太湖之滨,享有“中华龙城”美誉的常州。

新能源之都

近些年来,常州咬定新能源发展,努力推动新能源建设,多年坚持深耕再加上市场的火爆,常州新能源这把火越烧越旺。

2022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

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40.8%、223.0%和29.2%,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达61.2%、26.2%和14.8%。

而这新能源三大行业中,常州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无论从发展还是规模来看,都更是重中之重。

从出货方面看,根据常州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常州2022年的新能源产值超5000亿元。其动力电池产销量居全国第一,独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江苏省的二分之一。

从产业链看,常州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不仅全面,而且强大。在动力电池生产过程的32个主要环节中,常州动力电池产业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深度布局,拥有电池材料、电池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

image.png

常州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部件产业链增长

 来源:常州市统计局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集群规模以上产值呈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68.1%、28.8%、16.7%、10.6%。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集群规上产值合计超4000亿元,对全市工业贡献突出。

除了以上成绩外,常州还是企业所产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居世界第一;光伏支架出货量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等等。

在《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在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方面,常州得分为88分,高居全国第一,而武汉、深圳等更知名城市都排在常州下面。

image.png

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排名

 来源:胡润百富

在新能源的强力加持下,2022年,苏州GDP为23958亿元,增速2%;无锡GDP为14851亿元,增速3%;常州GDP为9550亿元,增速为3.5%。

但奇怪的是,身为一个普通地级市,无论是从名气还是资源禀赋来看,就算不在全国范围内跟北上广深等地比较,在江苏省内也被苏州、无锡稳压一头。

相比这些城市,为什么最没有明显优势的常州反而能成为“新能源之都”呢?

另辟蹊径

常州有建设“新能源之都”的实力和能力,大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常州堪称“毒辣”的眼光和当地企业的推动。

从企业方面来看,通过天眼查查询,常州从事新能源相关企业共计超过1万多家,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的企业有3200余家。

这其中不乏新能源头部企业,根据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数据,TOP10企业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三家企业均落户常州布局。

而独角兽蜂巢能源、中创新航两家头部企业更是将总部设立在了常州,其发展速度和实力为常州新能源之都的建设提供了很大助力。

近年来,蜂巢能源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速扩张其新能源版图。除长城以外,蜂巢能源与吉利、零跑、东风、岚图、小鹏等整车企业均有合作。今年年初,蜂巢能源还成为了风头正劲的理想汽车动力电池供应商。

前段时间,据36氪报道,蜂巢能源已经获得宝马欧洲区近90GWh的产能订单。宝马这笔订单的价值预估可能将到达540亿人民币,将近百亿欧元。

从装机量和产能上看,蜂巢能源连续三年跻身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2019年,蜂巢能源提出到2025年建成120GWh的全球动力电池产能。此后又提高到200GWh,不久后又上涨至320GWh。直至2022年,蜂巢已将2025年产能目标锁定在600GWh。

不仅是动力电池,在储能业务上,蜂巢能源进展同样十分不错,也取得了较为不俗的成绩。

从业绩来看,2020-2022年,蜂巢能源储能业务营收分别为0.17亿元、0.10亿元、6.34亿元,三年增长37倍,至2022年储能业务已经可以贡献7%的营业收入。

image.png

蜂巢能源三年主营业务营收及增速

 来源:上交所

未来,蜂巢能源也将从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家用储能三个市场切入,其目标是到2025年,在全球储能市场占有率合计达到10%,并进入全球储能供应前五名。

今年6月30日,上交所已批准恢复其发行上市审核。此次IPO,蜂巢能源拟募资150亿元,对应估值冲高至600亿元。而在IPO前,公司已收获涵盖国家队、知名金融机构、产业基金在内的7轮融资。

而常州新能源另一尊“大神”——中创新航则更加不简单。2022年,中创新航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也是常州2022年最大的IPO项目。

最新数据显示,中创新航1~8月份动力电池的装车量为19.14GWh,同比增长超50%,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73%,稳居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第三,第一、第二分别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根据公司规划,2023年总体有效产能将扩张至约90GWh。

锚定“新能源之都”,常州为什么能笑到最后

2022年12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

 来源: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2022年,中创新航实现营业收入为203.75亿元,同比增长198.9%;营利润为7.1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13亿元大幅增长,年内利润为6.94亿元,同比增长521.8%。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6.92亿元;同比增长393.9%。

居安思危

常州市相关部门也积极参与到新能源产业建设发展的队伍中,并为此做了许多努力。

8月17日,常州市政府发布关于组建常州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据通知显示,新能源集团为市属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由常州市人民政府控股,大力推动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

该新能源集团将重点围绕分布式光伏、充换电设施、氢能、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和综合能源服务等六大应用领域开展布局。

而就在不久前的2023年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上,常州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也正式启动。

常州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由常州市财政局和常州投资集团、新能源集团、产投集团等市属国有企业共同发起设立,常州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

该基金总规模50亿元,首期规模10亿元,通过参股市场化子基金和项目直投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合作。

基金应用重点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发、储、送、用”各环节,发挥股权投资促进产业强链建圈的积极作用。

除了以上动作,常州政府在政策上也不断及时进行调整,以使得常州新能源产业长期健康,同时也为新能源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常州新能源发展建设工作高效稳定推进。

近段时间,常州发布的《关于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草案)》等一系列新老政策都旨在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发展提速,为常州发展建设“新能源之都”提供助力。

常州提出到2025年前后,以“一市一区”为核心,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动力及储能电池研发、制造中心,打造全球动力电池中心。

常州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前瞻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建成一批全产业链的百亿级龙头企业。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之都”这个充满诱惑的称号花落谁家仍无定数,意义非凡的“新能源之都”,这个荣誉就像电影加勒比海盗中的不老泉一样,吸引着各路人马争先恐后地进入战场。

目前除了常州,还有其他地区也在争抢这个称号。汽车产业重镇上海、长春等地实力雄厚,新型储能发展正酣的广州更加不容小觑,就连四川宜宾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据了解,2022年,宜宾产销动力电池72GWh,占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的24.4%。

宜宾现已集聚电芯、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6大电池组件,以及多领域产业链项目超百个、总投资数千亿元,并初步构建起从原材料、组件到整车,再到电池回收的“1+ N”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

这样来看,常州只是暂时跑在前面,后来者居上的可能还是有的,所以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是要稳住步子,咬紧牙关。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松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