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海外布局,不是简单的算数问题,而是对未知的豪放押注
当能源危机一次又一次敲响警钟,所有人都清楚传统能源具有无法突破的局限性。冉冉升起的新能源中太阳能成为同行翘楚,稳居C位。二十年来,光伏被太多人寄予厚望。
2005年,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以美国存托凭证三级ADR形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创始人施正荣一夜之间身价超百亿,成为光伏业内传奇。
一场轰轰烈烈的赴美热潮来开帷幕,五年内,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塞维LDK、晶科能源紧跟尚德步伐登陆美股。彼时,光伏产销双高,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大放异彩,一个美好的前景正在缓缓展开。
然而好景不长,欧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席卷光伏业内,大量企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我国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纷纷退回A股,这场对未来的殷切展望戛然而止。施正荣几人在美国这片土地铩羽而归,我国光伏行业在海外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未来何去何从萦绕光伏人的心头。
或许没有人能够想到,遭到重创的中国光伏企业还能够卷土重来。新一代光伏巨头在海外重写篇章,一座座海外工厂拔地而起,一场对垒不确定的赌局悄然启动。
被“逆天改命”的商业版图
光伏,尽管产能超过九成出自中国,但市场却依赖中国以外的地区。根据CPIA数据统计,即便算上整个亚洲的光伏市场也仅占全球的23%。
庞大的市场体量,巨大的商业价值,最初并不属于中国企业。对光伏商业价值的挖掘几乎从未停歇。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高能耗的经济结构,长期受制于石油价格,“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深刻体会到了能源结构单一的痛苦。
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发表了题为《没有人能挡住阳光》的演说,自此,光伏的商业价值得到了广泛关注,光伏也开始活跃在能源舞台之上。
美国光伏企业登上历史舞台。然而,美国光伏企业几乎只是昙花一现。接班的是德国、日本公司。
德国在90年代就出台相当的政策推动下游市场,巨头公司伴随政策涌现。其中,西门子曾经掌握全球30%的产能,研发的多晶硅制备方法沿用至今。按照这个趋势,世界光伏产能应该集中在这些国家手中,但事实却并非如此。2000年,新世纪的元年,无锡尚德诞生了。
在巨量资金和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尚德带动中国光伏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彼时,虽然国内市场仍然有待开掘,但海外巨量市场足以吸引国内目光。
到2007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光伏企业雨后春笋般诞生,产能逐渐向国内聚拢。到了2023年,90%的光伏产品在中国诞生。
新龙头的守望
我国早期的光伏产业并不乐观,经历了“两头在外”、欧洲补贴退坡等多个艰难时期。“两头在外”是指中国光伏产业链上游硅料依赖进口,下游市场环节经常受到欧美日韩的打压,国内市场尚未爆发。
随着海外装机补贴力度下滑,市场相应萎缩,投资过热带来的供需失衡问题凸显。紧接着双反调查,行业进入低谷。在尚德倒下后,国内需求爆发使得光伏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晶澳科技等企业趁势崛起。
不久,“碳中和”“零碳”概念提出,全球重新审视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地位。海外市场再次繁荣,中国光伏企业乘上这艘快船,开拓出不小的海外市场。
以隆基、晶科、晶澳、天合为首的组件企业,出口额动辄百亿,去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39.42%、74.64%、67.22%、61.03%,今年占比分别为43.77%、62.37%、57.56%、47.6%,在2022年均超过400亿元。
巨幅的商业版图尽收中国光伏企业眼底。
布局等于赌局?
由于产能集中在我国,而海外尤其是欧美地区国家对产能本土化诉求日益强烈。同时海外市场的巨大收益,例如2022年,隆基分别在欧洲、美洲地区取得了213.45亿元和94.93亿元的营业收入;晶澳科技则在两地分别取得了229.1亿元和99.44亿元的巨额收入。
这使得中国光伏企业加速构建海外产业基地,以继续获取市场份额。据光伏行业协会报告,中国已经有超过20家光伏企业通过合资、并购、投资等方式在海外布局产能。
中国光伏企业重新走向全球,并且仍在提速。另外,赴美建厂已经成为一大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6家光伏企业赴美建厂,部分企业业已投产。隆基、晶澳、天合、晶科等龙头企业在美聚集,中国企业在美规划组件产能超16GW。
要知道,由于美国本土光伏供应链仍然不够完善,生产成本必然高于我国。
企业之所以投资建厂是经过精打细算的。以天合光能为例,2022年天合光能在美的销售毛利为16.05%,远高于日本的10.32%,甚至欧洲也仅有12.13%。
超高毛利吸引了每一个光伏企业,即便是由于供应链、人工成本等因素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也不在话下。此外,赴美建厂还有着规避风险的考量。
双反再来一次?
早在欧洲双反调查刚刚松动的那一年,已经有忧虑的声音传开,假如双反再来一次呢?
2012年,美国对中国企业的输美光伏产品,加征20%-240%的惩罚性关税。是年9月,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光伏行业一片狼藉。
近年来,全球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光伏的未来再次蒙上一层迷雾,种种未知使得光伏人忧心忡忡。
今年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上,中国光伏高管事件得到了业内广泛关注,忧心等待结果无疑是业内人士的心理标本。除了在美国建厂,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生产基地主要聚集在东南亚,例如隆基、晶科等在越南的GW级组件生产基地。
去年年底,美国商务部在东南亚开启了针对我国光伏企业的“反规避”调查。这项调查意味着240%的天价关税再次成为可能。于此同时,美国本土企业蠢蠢欲动,重建光伏产能提上日程。
中国光伏企业出海建厂路途坎坷,充满未知。这场豪赌如何收场,有待时间检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