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5亿千瓦能源打底,储能蓝海中的波澜壮阔

预计2025年青海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600万千瓦/2小时以上,2023年新型储能装机将达到1200万千瓦/2小时以上。

最近几年,全球新能源发展迅速,国内“双碳”概念爆火,发展清洁能源日渐成为世界性大趋势,新能源市场也变得异常火爆,而新型储能作为新能源发电和消纳的有效介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量资本涌入新型储能市场,各地建设储能正酣,而青海作为“沙戈荒”地区之一,正以绝对的规模和禀赋迎头奋进。

青海在其发布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先是提出了清洁能源建设目标。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90.6%,其中电化学储能装机达到600万千瓦,建成国家储能先行示范区,同时清洁电力外送量达到512亿千瓦时。

而2030年,青海清洁能源装机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清洁电力外送量达到1450亿千瓦时。

在储能方面规划提出,青海要提升多能互补储能调峰能力。积极推动水储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太阳能光热发电等储能技术示范,形成多种技术路线叠加多重应用场景的储能多元发展格局。

不难看出,青海不仅要大规模发展新能源,还要多元化建设储能。

一方面是新能源和储能市场的火爆推动了青海新能源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青海省电力发展现状也要求了其必须要进行大规模和多元化地发展。

发展现状

从电力需求来看,青海的电力刚性需求增长迅速,高耗能产业用电占比较高。

2022年,青海全社会用电量922亿千瓦时,其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四大高耗能产业用电占比75%。

从装机结构来看,青海的电源装机结构在不断优化,其支撑电源以水电为主。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电源总装机446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60%;水电装机1261万千瓦,占常规电源的76%,为省内主要支撑电源。

而青海的电网结构近些年来也进一步加强,调节能力也不断增强。

据了解,目前青海省内中西部“8”字型以及东部“日”字型750千伏骨干网架已初步形成。

省际与西北主网750千伏联络通道增加至7回,省际互济能力超过900万千瓦。

跨区青豫直流送电能力稳步提升,2022年达到600万千瓦,而目前青海地区新的电力外送通道也正在建设中,未来青海新能源外送规模仍会不断扩大。

从这三方面来看,电力需求的迅速增长就要求新能源必须大规模发展以有足够能力提供平稳电力,而电源装机的结构优化又对多元化的储能提出新的需求,同时电网的加强也为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和多元化储能提供了建设和发展的条件。

所以近段时间以来,随着青海清洁能源和全国新能源大基地的建设发展提速,青海地区的风光电以及储能项目建设也开始加快进度。

9月15日,2023“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披露,截至2023年8月底,青海电网总装机4767.4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3117.2万千瓦,占比65.4%,新能源发电量占比46.1%,创历史新高。

据国网青海电力预计今年下半年,青海新能源新增装机920万千瓦。

image.png 青海省新能源装机占比

 来源:星球储能所

而从储能发展建设方面来看,无论是政策上还是项目上,青海近几年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未来可期

政策方面,青海积极推动储能科学合理发展。2022年,为有效推进电化学储能产业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国网青海电力提出了“四统一”发展模式。

即由省能源局主导,国网青海电力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运营”的模式加快推进青海省电化学储能建设。

在储能业内一直有人认为“四统一”这一集中储能发展模式是目前最科学最合理的,并且具有大规模推广发展的条件。

就在前段时间,青海又发布了《青海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方案要求对新建用电容量5万千伏安以上负荷项目,按照用电负荷5%-10%配套储能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储能的发展。

项目方面,青海储能建设增长稳定,新的储能项目建设提速。

根据CESA统计,2022年青海省新增电化学储能电站1座,装机规模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7%。

image.png

 青海省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容量变化

 来源:星球储能所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已建成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14个,储能容量达48.24万千瓦/73.29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约1.5小时。

青海省已建成电网侧储能电站3座,总规模为18.2万千瓦/36.4万千瓦时,装机占全省总规模的37.7%,容量占全省总规模的49.7%,其余均为电源侧储能。

8月31日,青海省能源局组织召开“揭榜挂帅”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会,项目包括新型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力争10月底前各项目实质性开工。

虽然青海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但是距离清洁能源完全开发还是存在较大的距离。

从目前的装机量来说,青海这片无边无际的清洁能源汪洋大海现阶段仅仅只被探索出一小块海域。

据了解,青海理论可开发的光伏资源有35亿千瓦之多,且光伏发电成本基本全国最低,风力发电理论可开发量7500万以上千瓦,风、光理论可开发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潜力巨大。

除此之外,在青海的广阔无垠的荒漠化土地上开发新能源天然优势显著,这同时也意味着青海未来储能需求空间巨大。

电规总院院长杜忠明曾公开表示,综合考虑全社会电价可承受能力,预计2025年青海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600万千瓦/2小时以上,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将达到1200万千瓦/2小时以上。

发展迅速,前景广阔,青海储能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

而任何事物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并成为其向前发展的阻碍,青海新能源和储能的发展也是如此。

青海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其支撑电源不足,电力保供压力大;系统调节能力有限,新能源消纳存在隐患。

青海地区的电力系统“夏丰冬枯,日盈夜亏”特征明显,省内电力供应保障极度依赖省间互济调节能力。

且青海现有水电站较难兼顾青海电网调峰需求;煤电机组最小出力偏高,灵活性不足。

2022年青海新能源利用率为91.7%,低于西北区域平均水平。

而储能作为公认的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最有效的介质,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了解,青海省从事储能相关的企业共计500余家,相比全国范围内较少。

占据着天时地利的青海在储能建设上还需考虑如何获得“人和”,仍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多元化建设速度,使其储能建设能够为不断增长的清洁能源提供有力消纳保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