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高标准液冷储能系统,佰睿安加速技术迭代助推储能安全发展

目前储能市场发展十分火爆,除了储能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储能项目建设落地不断,储能各种技术路线也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而随着储能应用场景的拓宽,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客户对于储能产品的需求也开始变得更高。除了对于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更多要求外,产品的经济性、适配性要求也日趋严格。储能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开始迅速发展,产品技术更新和迭代也更加频繁,而从储能温控方面来说,这个特点尤为明显。

现在的储能温控市场中,许多企业的研发制造都开始从风冷储能系统开始转向液冷储能系统。液冷相比风冷来说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且目前的发展来看,液冷储能系统的经济性也已经开始超过风冷储能系统,储能温控从风冷转向液冷已成为行业共识。

8月28~29日,第十届中国国际光储充大会在苏州召开。29日晚,江苏佰睿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佰睿安”)受邀出席EESA星光颁奖晚宴,佰睿安荣膺“2023年度最佳储能温控技术解决方案奖”。

佰睿安在行业内首次推出4.0版本的“全域"液冷温控技术,实现电池液冷、舱内环境一体式温控。拥有完整的储能温控产品矩阵,完全覆盖从工商业储能到集装箱储能系统用电需求。

在大会上,我们采访了江苏佰睿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长年,与其探讨了储能行业及未来温控市场的发展趋势。

《能源》:经过新能源配储政策的刺激之后,国内储能市场进入新的阶段。您认为目前国内储能市场是否已经完成了一轮洗牌与淘汰?

马长年:我认为储能市场完成洗牌还需要再观察,现阶段应该是开始洗牌,而且这个阶段也还处在早期,未见到企业有掉队的情况,目前的储能市场还是有众多的投资者加入进来。但从长远来看,参与者过多必然会使得市场进行选择和淘汰,最终形成洗牌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应该还需要更长时间才会呈现。

《能源》:自北京储能电站安全事故之后,储能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储能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您认为目前储能的安全管理水平能否支撑行业的大规模发展?或者说储能固有的安全性问题是否会对其未来发展有影响(例如在城市内发展受限)?

马长年:作为企业来说,很难对于安全管理水平和行业发展的匹配度下定论。作为我本人来说,其实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是一个概率性问题,如果说一个恶性的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是十万分之一或者百万分之一,未达到一个阈值的情况下,人们是可以接受的。 

但凡跟能量有关系的行业都有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安全性的量化,可能需要长时间的数据积累与统计,我个人认为储能的安全性还需要经过时间来检验。

另外从电池应用场景来看安全性,储能要明显优于新能源汽车。储能是不移动的,这种情况下,会少一些碰撞、挤压等事故隐患。如果说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还有足够的接受度,那么对于储能来说也会有一定的包容度。

《能源》:贵公司液冷储能产品有什么特点,相比市面上同类竞品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又或者说能解决现阶段储能发展面临的什么痛点问题?对液冷储能产品的出货情况有怎样的期待?

马长年:储能温控技术从风冷转向液冷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是是有科学依据的。首先温控涉及到传热过程,从冷却介质与电芯的热交换效率来讲,空气是远远不能与液流体相比的,两者效率差距是非常大的,甚至可能超过20倍以上。

由于液冷有热交换效率高的优势,所以说从技术底层逻辑来看,只要把液冷的成本、系统复杂度、可靠性等因素改善之后,液冷的优势会凸显出来。基于以上几点,佰睿安也非常坚定以及十分笃定地走液冷技术路线。

当然同行业内可能还有一些别的看法。风冷研发制造相对液冷来说,确实更简单一些,也不存在冷却液泄露的问题。但是风冷传热效率低,必然会导致高能耗。除此之外,风冷在其他方面还有一些劣势。而伴随着液冷技术不断完善,最终反映到温控投入方面,摊到每一瓦时电量上,目前液冷成本已经略低于风冷了,经济上更有竞争力。

一方面因为我们最早是做商务车的动力电池热管理,应用汽车行业的产品要更复杂一些,产品的质量、耐久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把这方面的一些领先技术移植到储能领域,会有更多经验和优势。

而另一方面,我们产品的技术更新十分迅速。所处行业竞争激烈,对市场的敏锐度需要我们在技术方面能够领先3-6个月,如果不持续提升,同行业技术竞争很快就会跟上。

我们在此次展会上发布的第四代储能热管理产品,技术迭代速度很快。从2021年的10月份推出第一代以来,到目前的新产品已经迭代了四代,为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付出了很多努力。

佰睿安有车规级液冷系统的经验和技术这个特点虽然不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在行业中也属于少数派,相对于现在一些从工业空调转做储能液冷的企业,佰睿安还是有所不同的。佰睿安车规级产品相较于工业级产品,更具备耐久性、可靠性的产品优势。

另外,我们对储能直流舱已经进行了全域、全站式温控管理,除了对电芯进行温控管理之外,我们对电气舱PCS也提供了热管理,对于电池舱小环境的温湿度,也进行了有效控制。

实际上,液冷系统有一个痛点问题,就是pack电池包下面的液冷板。现在很多液冷储能系统的液冷板下侧是与空气接触的,南方地区一旦到了梅雨季节,集装箱内的空气湿度就比较高,这时如果没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除湿装置或者除湿解决方案,液冷机组启动后,冷板下面会凝结出来非常多的凝露。虽然有一些储能系统整个舱内的电器都是IP67的保护,但是长时间受凝露的浸润影响,也会存在电器短路的潜在风险。

而我们的产品通过主动除湿装置,使舱内干湿度保持良好状态,在冷板上不会出现凝露。并且我们的产品是直接一次成型的,除湿系统集成在我们的热管理系统内部。部分同行友商只是在系统内另外挂了除湿空调,没有独特的配套设计,这样会导致只有除湿空调附近的几簇电池会具有一定的除湿效果,电池舱内部整体除湿并不均匀,系统内部的局部仍然会出现凝露。

目前为止我们的集成化产品已经接受了两个梅雨季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像控制策略、控制条件优化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进行了软硬件升级和完善,在除湿方面进行了三次以上软件技术升级和迭代,我认为这是佰睿安目前在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亮点。现在行业竞争已经到非常微观的层面,佰睿安将继续聚焦在重要的技术“卡脖子”痛点问题上。

安全问题符合木桶短板效应,必须去全面考虑。目前佰睿安应该是行业内领先具备系统化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并且我们在工程应用和应用配套电芯方面也超过1GWh的工程实例和案例,配套经验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能源》:您认为液冷系统会不会成为储能领域的核心竞争环节之一?液冷环节的竞争主要聚焦在技术方面还是成本方面亦或是其他方面?

马长年:一个行业从新兴到高速发展再到成熟,也符合企业或者产品发展的“S”型曲线,但是从行业角度来讲是这个周期是很长的。从产品来讲,存在很多轮次的迭代,新品的迭代会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产品每次迭代就是完成了一个升级。但是在某一个细分的产品上,最终这种升级会变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细微。包括大的解决方案、小的部件,以及整个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改进和提高。

而技术改进也会带来成本降低,这叫做提质增效,在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中,提质降本前期会持续发生,大家都会重视依靠技术进步拿出更优良的解决方案,同时这个过程中还能降本。

但是这个过程有迭代完的那天,迭代的速度、速率会愈加平缓,到那个的时候我认为温控系统一定是储能必不可少的一个部件,但是技术进步会在产品上走平,投入技术进步所带来提质降本的边际效应会递减到零,技术迭代的边际效益是负,那么意味着这款产品趋向成熟。

这时候的竞争,可能就不会聚焦到技术方面,而是更关注企业规模化量产、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也就是到了拼管理、拼规模的阶段。目前的储能液冷系统,还没有一款产品成熟到这个地步。现在就是要一方面进行技术革新提质降本,另一方面适当规模化,这时候如果上非常高的规模化,非常高的规模化有个重大特征,就是重资产,大手笔投资规划产线几千万设备投下去,到最后很可能只适应很窄的市场产品,这也是我给同行的一个建议,可以做一定的规模化,同时要判断产品的成熟度。

《能源》:您对储能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佰睿安未来有什么规划和布局?

马长年:储能发展的大背景是双碳,而双碳问题肯定会是全人类的共识,这是一个大环境。

从全球性的趋势来看,行业持续发展二三十年是会有的,这已经是十分保守、最低的判断了,实际上时间应该会更长。

而在这种影响人类基本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上,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技术路线,储能也是这样。但是从储能形态的变化来看,我认为电化学储能现在主流的锂电池储能是很难被替代的,但是像氢能、钠离子、液流这样的储能方式也会长期并存。

也正是基于这几个大方向的笃定,佰睿安会去坚持深耕行业,努力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佰睿安与客户一起成长发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