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前,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矿区还是一片蛮荒之地,缺水少电,飞沙走石,自然条件恶劣;66年后,这里高楼林立、经济发展,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2023年,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原乌达矿务局被集团公司评定为首批工业遗产。2024年10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乌海能源原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榜上有名,成为国家能源集团唯一一家上榜的煤炭企业,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煤炭板块企业入选国家工业遗产零的突破。
原乌达矿务局大院
曾经见证矿区职工战天斗地、艰辛奋斗的各种建筑和生产设备,如今满是红色记忆,默默地伫立坚守、静静地见证记录、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光辉岁月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后来人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企业文化,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全力以赴推动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建设篇:在荒芜中奋斗
绿树掩映下,黄色的门庭、红色的墙体、木质的窗棂,“工”字型的原乌达矿务局党委办公室始建于1959年,落成于1960年,建成后为乌达矿务局党政机关使用,1962年乌达矿务局办公大楼建成后,原乌达矿务局行政办公机构迁出,用于原乌达矿务局党委机关办公,现为后勤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乌达站等单位办公使用。虽然历经60多年的风霜洗礼,风采依旧。
乌达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乌海煤田因地质结构简单、煤层埋藏浅,发热量高、品种多、结焦性能好,被煤炭部定为包钢的焦煤生产基地,进行重点开发,成为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拉开了祖国西北地区煤炭开发建设的序幕。
黄白茨煤矿平硐
彼时的乌海地区还是沙漠戈壁,人迹罕至,数万煤矿建设大军云集这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唤醒了这片塞外亘古荒原,书写了一部不惧时光涤荡、不惧岁月变迁的光辉历史,成就了一个镌刻奋斗印记、推动煤炭事业发展的北疆传奇。
1958年2月,乌达煤矿筹备处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成立。当时的乌达黄沙漫漫、人烟稀少,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乌达煤矿的创业者们怀着建设祖国的一腔热血,克服重重困难,使沉寂千年的乌达焕发勃勃生机。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煤炭产量突飞猛进,捷报频传。1958年11月2日,内蒙古日报头版报道了乌达煤矿日产原煤突破一万吨大关的消息。
1959年4月3日,乌达矿务局正式挂牌成立,揭开了乌达煤矿建设机械化、现代化矿井的序幕。到1965年底,先后建成苏海图矿三号井、一号井和黄白茨平硐、教子沟平硐、苏海图二号井等五对正规化、机械化矿井及一座年入洗原煤42万吨的洗煤厂。
原露天煤矿铁路线
六十多年沧海桑田,六十多年风雨变迁,煤矿工人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为国家煤炭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曾经见证万人上山战天斗地的火热场景的乌达矿务局办公大楼、党委办公室、黄白茨煤矿平硐、五虎山煤矿副井口等建筑和遗址承载着厚重的企业文化底蕴,成为良好的红色资源,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如今已成为满是红色印记的工业遗产、刻印在煤矿工人心中的精神丰碑和文化食粮,在风云流转的历史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
发展篇:在奋进中崛起
乌海市成立于1976年,是由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合并而成。城市命名有“海乌市”和“乌海市”两个备选,当时,已经病重的周恩来总理听说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遂取“乌金之海”之意,确定命名为“乌海市”。
乌海市因煤而起、因煤而兴,凸显了乌海能源公司前身乌达矿务局的历史价值。而乌达矿务局,也确实为这座城市承载了厚重的工业文化,见证了乌海煤炭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崛起和艰辛、发展和繁荣。
1983年,乌达矿务局三个生产矿先后安装使用了综采机和综掘机,煤矿工人彻底告别了肩扛背驮的原始开采模式,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矿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布赫题词的黄白茨煤矿斜井
1990年11月,乌达矿务局黄白茨煤矿平硐的接续井——现代化矿井黄白茨矿斜井工程移交投产,该工程创造了全国同类矿井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的新纪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乌达矿务局三个生产矿先后达到部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水平。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划归原神华集团公司统一管理运营,更名为神华集团乌达矿业公司和海勃湾矿业公司。
2008年,乌达矿业公司、海勃湾矿业公司、乌海煤焦化公司和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整合为神华乌海能源公司,成为一个集焦煤生产、洗选、焦化、煤化工及矸石发电为一体的综合能源企业。
转型篇:在改革中辉煌
蓝天白云下,绿油油的草甸如绒毯般铺展,五颜六色的野花点缀其中,光伏板泛着蓝盈盈的明净光泽。站在乌海能源黄白茨矿业公司渣堆生态治理现场,无法相信这里曾经是煤尘飞扬、满目荒凉的排土场,如今却成为职工休闲娱乐时的网红打卡地。
一张张古旧斑驳的照片,一个个年代久远的物件,一幅幅笔走龙蛇的书法……乌海能源老石旦煤矿矿史博物馆内陈列的劳动用具、生产资料、文化用品等展品记录着矿井的发展和演变,承载着浓浓的企业文化,成为乌海市的红色教育基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乌海矿区,感受煤炭企业的发展变迁,接受红色教育洗礼。
2017年11月28日,国家能源集团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正式挂牌,成为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成立的中央骨干能源企业,乌海能源公司作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抢抓发展机遇,锚定目标,大胆改革,创新进取,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辉煌。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4年多的时间补齐过去60多年的生态欠账。系统性治理735万平方米矿区环境,建成完善8个煤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个矿井水处理项目,累计建成1253亩公益林、1148亩生态林,规范化整治了54个渣堆、排土场,5家井工矿井达到省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多家煤矿被选树为乌海市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典型示范企业,矿区生态环境实现由“黑”到“绿”再到“美”的颜值大转变。
图为老石旦煤矿全景
加快智能化矿山建设,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活力、积聚创新动力,加快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技术难题的攻关研究。三年来新增专利72项,承担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煤矿采掘设备5G融合技术创新应用”,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全国首套智能化选煤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在骆驼山洗煤厂投运,国内首个获煤安认证 AR 眼镜投用,UWB 技术精确人员定位系统实现井下工作人员米级定位全覆盖,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为创建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提供强劲动能。
图为黄白茨矿业公司智能化薄煤层综采工作面
走的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乌海能源高度重视煤炭工业遗产的开发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和科技价值,尽量保存原始的历史风貌、历史印记、历史符号和历史元素,带给人们更好的归属感、体验感和融入感。
除建筑物外,在全公司干部职工间征集老物件、旧资料……全面搜集整理早年间的各种生产设备、劳动工具和穿戴物品等老旧物件,不断积累和扩展工业遗产的体量和多样性,对所有工业遗产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并妥善加以保护。深入挖掘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红色基因和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英雄事迹,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延续历史文脉,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乌海城市转型增添新动力、展示新名片。
六十六年筚路蓝缕,六十六年春华秋实。如今,原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老一辈建设者们留下的工业遗产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承载着精神和文化,先辈们身上坚韧不拔的气概和奋发图强的斗志将继续在乌海矿区百里煤海延续,鼓舞后来人接续奋斗、不断进取,用实干担当、敬业奉献和创新开拓创造矿区更加美好的未来。(付兰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