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矿山,秋高气爽,从空中俯瞰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苏海图煤矿东排土场,风轻云淡,绿意盎然,花海如云。昔日荒废的排土场,如今已焕然一新,化身为生机勃勃的绿色花园,层层花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绿波荡漾,为矿山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

图为昔日荒废的排土场如今层层花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这里,现代科技与大自然在和谐中共舞,这里的绿色,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企业践行生态责任与科技创新的结晶;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与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实验基地,绿色发展在此生根发芽,生态与科技在这里交融共生,描绘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与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聚焦乌海湖底泥淤泥安全处置与生态高值化利用,以乌海市周边地区矿山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提供创新技术与实践方案。该项目由乌海能源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承担。

“这片矿山曾经是寸草不生的荒地,由于多年煤炭开采形成的渣堆排置山,土壤贫瘠、结构不稳定,植被无法自然生长。现在,我们通过采用改性黄河底泥作为主要生态基材,改良后的底泥不仅大幅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还增强了堆填区的结构稳定性,使得植物在寒旱气候条件下也能顺利生长。”乌海能源公司规划发展部规划与项目前期负责人任旭介绍时说。


图为治理前的渣堆排置山

如今,在苏海图煤矿东排土场上看到的是绿意盎然的景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矿山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修复。“曾经的荒地变成了绿草如茵的生态区域,风沙明显减少,矿区的生态环境焕然一新。”看着眼前的绿意,任旭眼里满是欢喜。

图为与矿区交相呼应的治理后绿意盎然的排土场

该项目结合苏海图矿区东排土场顶部台阶堆体进行综合生态治理,整体绿化养护面积约113017.67平方米。采用改性黄河底泥作为复垦的主要生态基材,通过与煤矸石、水泥、保水剂等材料混合,用作堆体顶部退耕区和坡面植生基材,对示范区域内的植被群落系统进行人工重构,实现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为矿山复垦和堆填场生态修复提供了创新性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乌海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55.6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给植被的成活带来了严峻挑战。该项目充分考虑当地寒旱气候特点,采用了多种耐旱草本和灌木品种进行生态修复,包括黑麦草、蒙古冰草、沙打旺、花棒、柠条等植物。这些植物具备较强的抗旱和适应性,能够在当地的干燥、多风、降水稀少等极端气候条件下生长。

图为现代化喷灌系统对平台和边坡区域进行精准灌溉。

为了确保植被的成活率,配备了现代化的喷灌系统,对平台和边坡区域进行精准灌溉。在干旱季节,通过喷灌系统合理调度水源,确保为植被提供充足的水分。平台区域采用摇臂式喷头,边坡区域使用微喷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灌溉系统为植物的早期生长期提供了关键保障,显著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和成活率。

改性黄河底泥与煤矸石的结合,不仅有效提升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还增强了边坡和堆填场的结构稳定性,对乌海湖淤泥资源化利用、改善乌海矿区生态环境、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并为全国矿区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借鉴。

图为绿意盎然下生机勃勃的矿区。

近年来,乌海能源公司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生态优先的政治导向,抓住关键,在生态治理、资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智能矿山建设、创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技术路径等方面精准发力,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积极力量。(田杰光 田多文 任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