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4年,美国人Thomas Davenport制造出了第一辆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自此,电动汽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进入20世纪后,电动汽车开始大放异彩。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电动车技术得到显著提高,电动汽车公司迅速增多,电动轿车、电动卡车的保有量也在不断上涨。

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工艺和科技进一步发展,燃油车的生产成本快速降低,性能得到显著提高,靠此,汽油车迅速占领了市场,而电动车则由于续航里程和电池寿命的限制,逐渐被边缘化,直至彻底被汽油车取代。

进入21世纪,由于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电动汽车再次受到关注。伴随电池容量、能量密度的一路走高,电动汽车再次成为“香饽饽”,并重新站到了全球汽车工业的舞台中央。

从聚光灯下到舞台边缘再到如日中天,电动汽车在此起彼伏的市场变幻中慢慢进步发展,企业也不断在一轮又一轮的博弈中获得宝贵经验。

光伏行业也是如此。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在发展初期,相对于油气、煤炭等“流行”数百年的传统能源来说,光伏被看成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整个行业都不被看好,怎难料,仅仅发展数十年光景,其一跃成为全球电力供应和能源转型的主要力量之一。

从行业内部来看,随着时代演变,技术更迭、需求变化不断发生,产业各环节技术的博弈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光伏产业风云变幻20余年,其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吸引人的技术之争就是单晶与多晶之争。

行业发展初期,晶硅电池以其更成熟、更可靠的特点成为光伏电池主流选择。其中,多晶技术路线以低价优势碾压单晶技术路线,单晶虽然有更高的转换效率,但是其高成本被认为是有钱人的少数选择,单晶市占率也仅仅是多晶的零头。

2006年,在多晶硅占据绝对主流位置之时,隆基绿能却有了与业内众多企业不一样的判断——效率更高的单晶才是未来,而对于其生产工艺、技术的高成本,则有足够空间进行优化,隆基提出坚持看好单晶路线。

 

顶着业内不理解、不认可的声音,隆基开始破釜沉舟地进行单晶产品的研发,依靠其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市场眼光,其改良了生产工艺,甚至研发出新材料,这也使其单晶产品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转换效率也在升高。

受此影响,行业内单晶产品市占率增长更为迅速,业内厂商和终端市场选择也开始从多晶转向单晶。

到了2020年,“单多晶之争”也基本接近尾声,单晶技术路线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价格吸引更多的玩家参与,从市场选择上看,单晶已经基本将多晶淘汰出局。

而在多晶硅与单晶硅行业格局逆转之后,光伏行业各领域博弈仍在继续。在日渐激烈的行业竞争下,光伏“老兵”们有的折戟沉沙、遗憾退场,有的成功穿越周期,抵达新的顶峰,更有新生代力量横空出世,以迅雷之势在业内打出名堂,头部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持续上演。

另外,各厂商抢跑大戏愈演愈烈,182、210组件尺寸之争战火不休,从600W+到如今700W+的功率追逐正酣,而在此局面下,业内又掀起了一场复杂且激烈的技术路线争斗风暴。

2015年以前,光伏市场被BSF(铝背场电池)长期占据,直到2016年,PERC开始大规模量产,BSF市占率开始迅速下滑,到2020年PERC市场占比已经达到86%,以绝对优势占据主流位置。

然而,自2023年开始,N型电池正以整个行业从未设想的速度发展。根据InfoLink调研显示,2023年11月以来,市场需求快速切换到N型产品。截至2023年12月末,已有17%的P型产能计划改造升级,生产TOPCon产品。

在这段时期,TOPCon强势崛起。伴随TOPCon市占率不断升高,市场竞争也在加剧,然而,TOPCon却远未触及光伏行业的技术顶峰。

进入2024年,光伏行业迎来了又一轮寒冬,产业链价格进一步走低,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多个环节价格几乎腰斩,另外,TOPCon供需错配十分严重。根据InfoLink的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TOPCon电池的名义产能已达到560GW。

行业下行、市场萎靡、技术触顶,TOPCon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不少相关项目也“中道崩殂”,这波困难顺着产业链开始弥漫,组件企业生存艰难也使得相关设备商面临生存压力。

而另一边,BC技术路线正凭借美观、极高的转换效率、兼容性好等优势,以迅猛之势大踏步前进。

 

从产品端看,BC结构正面无栅线遮挡,美观,且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入射光利用率,减少光学损失,从而获得更多有效发电面积,效率更高。此外,对于分布式终端市场来说,BC电池也能够满足客户更多元的个性化需求。

在市场端,2022年时,BC电池市占率不及1%;然而到2023年,BC电池出货量已达到约占3%。相关分析显示,预计到2024年BC电池市场占比将超过8%,2025年市场占比大约在15%—20%。

近段时间以来,BC在业内的话题讨论度日益高涨,业内不少人将其看作是单结晶硅电池时代的终极技术,更将是打破行业发展僵局的一把利刃。不仅如此,在今年上海SNEC展会期间,已有不少光伏企业发布了基于BC技术的组件新品。

大势所趋、大局已定

虽然对于“大浪淘沙”的光伏行业而言,未来几年的市场主流还是难以有所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BC技术路线早不再是触不可及的“未来技术”,而是已经到来的新兴浪潮。

世界太阳能之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曾表示:“我相信BC是最理想的形态,在未来5年内,整个行业都会向背接触(BC)过渡。”

从疑惑到观望再到跟随,目前业内已经有十余家企业已经发布BC产品,就连将双面管式PERC推上P型时代极限技术高位的行业巨头爱旭,也开始布局BC技术路线。

BC技术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流技术路线已是大势所趋。

“单多晶之争”后,隆基再次成为行业的先行者,在BC技术上,隆基又一次站到了领先位置。

早在7年前,光伏巨头隆基就开始投入研发BC技术。隆基对于BC技术的态度及定位相当明确,即坚定其为行业未来主流技术,而不是针对特定场景的特殊产品,BC技术是其着力押注的核心方向。在去年的业绩交流会中,隆基也明确提出将全面进入BC。

然而,BC技术工艺较为复杂,生产工序较多,同时精度要求高,这也导致BC产品成本下降较难,但现阶段,隆基已经解决了由于工艺复杂导致的成本高、量产良率低的问题,而且隆基BC一代产品成本可以和PERC持平。

基于BC技术,面对如今更加多元的应用场景,隆基已经陆续发布多个场景化组件新品Hi-MO X6防积灰组件、Hi-MO X6双玻耐湿热组件、Hi-MO 9、Hi-MO X6别墅款组件等等,其中Hi-MO 9最高功率为660W,最高转换效率高达24.43%,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

 

隆基绿能副总裁佘海峰透露,隆基绿能从5月7日发布Hi-MO 9组件距今,在手订单已经接近1GW,客户订单储备已经超过5GW。

更重要的是,除了技术和产品,目前隆基已然开始进一步深化构筑BC产业生态链,在推动BC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全面筑建BC护城河。

7月3日,隆基全球分布式研发中心启用仪式暨合作伙伴共创大会在嘉兴举行。全球分布式研发中心的投入使用,不仅是隆基“提升产品力”战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隆基进一步构筑BC生态链的重要里程碑。

 

隆基作为当前全球光伏行业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其强大的研发和技术能力无疑会使得BC技术发展速度更进一步。仅2023年,隆基投入的研发资金就高达77.21亿元。截至目前,被誉为“光伏大脑”的隆基中央研究院已拥有超过5000名研发人员,累计获得专利2879项。

据隆基产品与解决方案中心总裁吕远介绍,截至2024年底,该中心将有超过300名高学历产品研发人才落地。此外,隆基中央研究院的博士团队也将根据产品需求在此汇聚,共同致力于针对不同分布式应用场景的产品研发。

而除了在研发技术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之外,隆基也深刻意识到深化布局BC技术的过程中,与同行伙伴的互帮互助和全产业链通力合作的重要性,隆基认为协同、共享才是长远之道,所以在全球分布式研发中心启用的同时,隆基还举办了合作伙伴共创大会。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表示:“独行快,众行远,隆基事业的发展和成功离不开合作伙伴的关心和支持。过去我们埋头钻研技术,致力于做大单晶的蛋糕,对于技术专利缺乏重视,甚至还无偿向行业开放了部分技术。这一点,我们在BC布局一开始就引起了高度重视。” 

据悉,在BC计划量产之初,隆基就着手搭建生态链体系,依托于供应链合作伙伴,从装备到辅材,再到原材料,隆基与这些产业链上的新旧伙伴牢牢捆绑在一起,面向BC量产投入研发。

如今,隆基所有生态链企业的研发水平、量产水平,都进入到了一个能够大规模推广的阶段,再结合其长时间的BC研发经验,其产业链布局水平要比其最初布局单晶之时更加完备。

 

“我们把与合作伙伴的精诚合作提升至构建生态链的高度,就是要继续发扬隆基过去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之上,面向价值创造,实现价值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一起合力,将BC技术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实现协同共赢,共享BC技术带来的丰硕成果。”钟宝申说。

2025年年底,隆基绿能BC一代和BC二代合计产能将达到70GW左右。在不久前的投资者关系交流会上,钟宝申指出,2024年会是公司非常艰难的一年,也会是行业艰难的一年,2025年公司将会率先回到增长轨道,会先于光伏行业进入到复苏状态,公司目标非常明确。

背靠全球光伏行业首个灯塔工厂,再加上全球分布式研发中心的加持,面向应用场景的精准研发与光伏智能制造相结合,隆基将携手生态链内伙伴,共同打通和缩短产品全生命周期链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点赞(2)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