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轻拂,万物竞发。深耕绿色低碳新图景的征途上,长江南岸又见春晖捎来捷报。

3月10日,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两台630兆瓦机组均被评为2024年度江苏省能效水平“AAAAA级”一次再热燃煤机组,企业也获评省电力行业能效水平AAAAA级企业。

图为常州公司全景图

“碳”寻之路繁花次第。围绕“一心两脉”综合能源发展路径,常州公司从单一的火力发电,坚持向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端转变、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充分发挥火电机组能效、清洁、供热成本低等优势,结合自身资源,主动对接政府和用热企业,不断开拓对外供汽、供热等综合能源供应市场,通过提供压缩空气、循环水余热利用、污泥无害化处置、固弃物销售等多元化产品服务,输出多种优质资源,持续提高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争当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先行者、引领者。

绿色发展——定义煤电转型新高度

焊花枝头春意闹,铁臂凌空绘新章。

步入常州公司二期2台1000兆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建设项目现场,“在中国煤电是个大事”巨型标语与矗立的吊塔遥相呼应。焊花起舞、塔吊旋转、车辆往来、机械隆隆、人员繁忙,建设现场如火如荼,施工进度催人奋进……在长江之畔的苏南热土上,这座承载国家战略的清洁煤电标杆工程,正以智慧建造为笔、低碳技术为墨,疾书着传统能源绿色嬗变的创新篇章。

图为常州公司二期建设工程现场图

“我们以高效灵活智慧煤电机组为核心,构建起‘一心两脉’的能源新范式——既为城市发展输送绿色动能的‘动脉’,又为无废城市建设打通资源循环的‘静脉’。”工程部负责人张晋阳介绍道,“项目创新采用‘五不五耦合’模式:不新征厂外土地、不新增码头岸线、不新建卸煤码头、不新建取排水设施、不向长江排放温排水;同时耦合城市供热、CCUS碳捕集、污泥掺烧、城市中水回用、LNG冷却水等技术,发电煤耗降至248.9克/千瓦时,将成为清洁煤电领域建设标准最高、推进速度最快的示范工程。”谈及这些创新突破,张晋阳语气中充满自豪。

2022年11月,常州公司二期扩建项目正式核准批复,作为集团公司在江苏的重要标志性工程、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清洁火电重点项目,计划于2025年实现两台1000兆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机组双投产。

在这座融合多重创新要素的立体试验平台上,我国首套核电级iDCS(智能分散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国家能源集团常州二期2×1000兆瓦高效煤电机组。这一全国产化DCS系统的稳定运行,不仅验证了其卓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积累了宝贵的自主可控技术经验。这一突破性成果在多个维度彰显重要价值:筑牢国家能源安全与核安全防线、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降低核电建设与运维风险、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核电“走出去”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工程部墙上的建设时序图无声诉说着建设者们创造的工程奇迹:新春伊始,发电机转子一次穿装成功;阳春三月,冷却塔淋水试验铿锵奏响。每一处关键节点的完美跨越,都镌刻着建设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这片承载着长江奔腾不息能量的热土上,建设者们正用智慧与汗水,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现实标杆。

绿色管理——数字全质量体系管理

智启春潮燃碧火,绿萦电网启新篇。

项目建设伊始,常州公司即秉持“把电力做到最好”的理念,以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国能特色、江苏特点”的“两高一低”(高效率、高参数、低排放)示范工程为目标,全面推行标准化施工与规范化管理。通过现场“6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实现工地“四化”标准——设施标准化、标牌规范化、环境整洁化、环保常态化,树立行业安全文明施工新标杆。

图为正在建设的常州公司三号汽轮机

全过程管控,筑牢质量生命线。该公司创新将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管理软实力”纳入招标核心条款,优选行业顶尖团队,实施项目经理“双考核”机制(资质审查+绩效评估),确保建设队伍与示范目标高度匹配。

“今天起,凝汽器焊接工作正式开始,凝汽器作为关键设备,要严格把握焊接材料、焊接环境、焊接参数和焊接后的质量检验。”在凝汽器焊接开工交底会上,工程部金属专业联合监理单位,对焊接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其实在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现场,这样的质量管理精细化要求,每天都在上演。

场地一角,有序排列着“精品施工展示区”,陈列着管道焊接、仪表安装、电缆排布等10项工程建设中的精品、范本,以最直观的方式诠释着精细化的管理要求。

不止如此,为切实确保质量可控受控在控,二期项目不断健全“三标体系”(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编制38项质量管理制度,设立12个专业管理组;推行“113精品示范计划”(全工序样板引路),实行质量“红黑”榜动态公示;关键工序如凝汽器焊接实施“四严管控”(材料、环境、参数、检验),配备监理全程旁站。

同时,积极开创智慧化赋能新局面,实时监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实现智能化砼检测;重点区域实施AI前端智能识别,实现可视化监管;焊口编码全覆盖,实时管控焊接电流及焊工工作情况,实现数字化焊接;动态监控预警热处理电流、温度变化速率和保温时长,实现智慧化热处理。

这项凝聚“绿色+智慧”基因的新一代煤电示范工程,正以毫米级的精度管控、数字化的创新实践、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求,重新定义清洁煤电建设的中国标准,为全球煤电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国能方案”。

绿色名片——解码多维度价值输出

智破重关焕春芒,净水裁云织绿裳。

4月9日,常州市人大代表以及媒体记者一行40余人走进常州公司污泥掺烧科普基地,企业通过一场“倡导绿色发展、服务生态建设”主题科普日活动,向公众揭开国内首个大型机组污泥耦合发电示范项目的技术面纱。

图为常州市人大代表参观常州公司污泥掺烧科普基地

在污泥掺烧科普基地的沉浸式展厅内,动态投影与实物模型巧妙结合,生动演绎着污泥从收集到掺烧处理的全过程。参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世界,直观了解“污泥干化-精准掺配-负压焚烧”全流程技术链条。

这一规模庞大的污泥处理系统,犹如一个高效运转的“城市绿色卫士”。从污泥进厂的那一刻起,智能化的输送设备便精准地将污泥送入干化车间。通过低温干化技术,污泥中的水分被有效去除,不仅大大降低了污泥的体积和重量,还提升了其热值,为后续的掺烧环节奠定基础。在掺烧阶段,经过干化处理的污泥与燃煤按照科学的比例混合,进入锅炉充分燃烧。燃烧过程中,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同步启动,高效的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协同运作,确保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真正做到了“吃进去污泥,吐出来清洁”。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2030重大专项”先导工程,该项目创新采用城市生活污泥与印染污泥协同处置工艺,经脱水干化后的污泥以8%-12%比例与燃煤均匀混合,在锅炉内实现稳定燃烧,烟气排放指标全面优于国家标准。

“这项技术破解了传统污泥填埋的二次污染难题。”该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全封闭负压生产系统可将二噁英等污染物锁死在处理环节,单台机组年处置污泥达7万吨,相当于为常州市削减6%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压力。在环保效益之外,项目每年还可节约标煤1.2万吨,创造环保收益超2000万元,形成“城市减负-企业增收”的双赢模式。

目前,该技术已申报国家能源集团示范项目,其建设的科普基地成为企业工业环保教育新地标。该公司将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年内拓展至22.6万吨级污泥处置规模,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能源解决方案。

如今,这张污泥处理的绿色名片,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同行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常州公司对外展示绿色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它向世人传递着常州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定决心和积极行动,也为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着“常州智慧”和“国能力量”。

在这片1平方公里不到的江边土地上,工业文明与生态智慧交相辉映,一座新时代的美丽电厂正焕发出蓬勃生机。钢铁巨臂与生态湿地和谐共生,智能控制系统与蓝天碧水相得益彰,这里不仅书写着能源转型的生动实践,更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这里,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正在续写新篇——“春风又绿江南岸,智慧点亮新碳路”。

(蒋子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