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春,西藏林芝尼洋河两岸的山峰仍披覆着皑皑白雪,一缕阳光穿过云层,带来初春的温暖。3月30日17点47分,尼洋河多布水电站厂房内传来阵阵欢呼,4号机组大修结束,在经历“全方位体检”合格后顺利投运。
此次机组A修在国家能源集团西藏公司是首次。为做好A修工作,西藏公司高度重视,从提前两年的周密筹备,到为期150天的攻坚奋战;从各级领导干部的率先示范,到技术骨干的全面积极参与;从对检修质量的毫米级精准把控,到结合检修开展多维度技能培训,国能西藏人用匠心和担当书写了不凡的奋斗篇章。
4号机“焕新”记
巍峨的雪山环抱间,尼洋河如碧色绸带蜿蜒而下,多布水电站犹如“雪域明珠”,静卧于海拔3000多米的河谷中。作为西藏自治区“十二五”重点能源项目,电站安装了全国海拔最高的4台灯泡贯流式机组,自2015年8月29日首台投产以来,已累计发电37.14亿千瓦时,以磅礴之力点亮了雪域高原的万家灯火。其中4号机作为电站第一台“上岗”的机组,服役时间最长,发电量超9亿千瓦时。
图为西藏尼洋河多布水电站
因尼洋河河水清澈,含沙量低,加上电站运维人员长期的精心养护,机组的健康水平一直保持在较好的状态。然而,经过近九年的运行,设备的老化问题日益严重,4号机“生病”了……。
2024年6月13号,集控中心当班副值长龙清国发现4号机组在运行中不能调整负荷,调速器桨叶无法向全开方向动作。经详细检查发现,主要原因是机组转轮体活塞缸体下沉,而这一细微的偏差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但此时正处在汛期发电的高峰期,如果马上停下来检修,将造成巨大的电量损失。尼洋河公司立即组织技术骨干,加班加点开展研究分析,创新采用导叶焊接固定方案,如同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中给疼痛的关节注射封闭针,让机组继续冲刺,直到汛期结束。首台投产的机组出现了问题,后续几台也很有可能会出现设备老化引发的各种问题,这场大修“手术”势在必行。
未雨绸缪,西藏公司提前两年就在筹备机组大修工作,但由于设备健康状况相对稳定,所以一直处于边观察边准备的状态。2022年8月,该公司就编制印发了《多布水电站首次大修筹备工作方案》,成立检修筹备工作领导机构,对检修工作调研策划、技术服务、物资准备等工作做了充分安排。2023年4月至10月,该公司先后3次邀请设备厂家到电站现场勘查,并开展4台机组设备状态评估,为顺利开展检修工作打好了基础。
2024年6月,西藏公司组织技术骨干赴广西、四川3个同类型水电站调研,经过10余次分析讨论,形成了完善的《多布水电站大修方案》。在招标采购过程中,西藏公司创造性采取了4台机组大修打捆采购方式,一年检修一台机组,比单独采购共计可节约费用500万元。检修开工前,西藏公司还专门策划启动了4号机组“实干担当作贡献、安全优质高效保目标”劳动竞赛,拿出50万元用于检修节点目标奖励,充分激发干部职工全力保大修的热情。
至此,“手术”已全部准备就绪。
2024年10月末,尼洋河枯水期来临,疲惫的4号机终于可以退下赛场,安心接受“手术”。
11月6日,深秋的晨雾轻笼大坝,厂房安装间内,多布水电站机组大修开工动员大会正式召开,70余名检修人员如同钢铁矩阵般列队,吹响大修集结号、发出安全动员令。
鲜红的旗帜在藏青色工装上方飘扬,铿锵的誓言响彻尼洋河畔,这场高原“手术”正式拉开了帷幕。
撸起袖子加油干
海拔高,标准更高;任务重,责任更重。
本次大修作业面广、任务繁重、危险点多,西藏尼洋河公司专门成立安全监督小组,组织编制高风险作业“三措两案”,建立每日分析总结机制,全力保障现场作业安全。西藏尼洋河公司安环部主任冯春平和业务骨干龚贺、贺敏等人轮流坚守现场,严格开展安全监督,保证检修作业全过程安全。
“同志!你的安全绳系挂不规范,请按要求系挂!”在检修期间,青年女员工贺敏严格做好现场安全检查,平时温柔幽默的她,遇到违章行为就瞬间化身铁面包公,毫不留情面地指出来并要求立即整改,让现场作业人员心生敬畏。她坚守安全员职责,用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万步”丈量着作业现场的每一处角落,为安全顺利完成各项检修任务保驾护航。
为保障检修工期,集团第二批实践锻炼干部——西藏尼洋河公司生技部副主任佘斌扎根检修一线,对现场工作开展统筹部署与技术指导,倒排工期计划并三次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优化调整,埋头苦干在检修最艰苦的工作面中,无论是狭窄昏暗的灯泡头内,还是嘈杂震耳的管型座内,都有他带领大家奋战的身影。
2024年11月17日,灯泡头成功拆卸,20日,定子成功吊出,25日,转子成功吊出,27日,转轮成功吊出;12月4日,主轴成功吊出,6日,导水机构成功吊出。一个个关键节点目标有条不紊顺利推进。
图为4号机组转子吊出现场
2025年2月12日,机组设备在经过返厂修复完成后,正式开始回装工作。而转子回装作为本次大修的关键控制性节点,面临着吨位大、精度高、风险多的三重考验,是整个检修过程中最难的工作之一。为打好这场关键战役,西藏尼洋河公司组织提前编制起吊作业专项方案,组织召开专题会,细化各项风险防控措施。吊装前一天,还安排专人反复检查桥机轨道、平衡梁及吊具状态,确保万无一失。
“开始起吊!”2月28日上午10点30分,随着指令响起,直径5.3米、重达95吨的4号机组发电机转子从厂房安装间平稳抬升。起重机主钩将转子从安装间转子支架上吊起,副钩挂上翻身工具,双钩共同作业,成功将转子从水平方向调整为竖直方向,随后进行转子试吊,指挥桥机起升、下落三次,移至机坑上方,不断调整中心位置,缓慢吊入4号机组机坑,再调整转子的方位以及高度与主轴保持一致。天车司机屏息凝神,检修人员反复校准,安全监督组全程严密监控……2个多小时的精细吊装作业后,转子终于与机坑严丝合缝。“零隐患上阵,零误差落地”,这场精密“手术”的背后,是所有人员被汗水浸透的工装与布满血丝却坚毅如炬的双眼。
2月12日,导水机构完成回装,14日,主轴完成回装,23日,转轮完成回装,28日,转子完成回装;3月4日,定子完成回装,8日,灯泡头完成回装,16日,机组流道盖板完成回装。机组七大件吊装工作圆满完成,4号机组即将再次扬帆起航。
在整个检修全过程,西藏公司高度重视质量管控,检修前便组织印发了大修质量管理体系及关键质检点清单。拆机完成后,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召开大修缺陷处理专题会,对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确定了具体处理方案。回装完成后,严格落实三级验收制度,把握关键质检点验收情况,确保检修质量。
“设备运行稳定,各参数正常!”3月30日17点47分,4号机组大修后启动试验全部完成,机组顺利并网运行,中控室响起热烈掌声,这标志着4号机大修圆满竣工。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胜方成大胜。150天的检修进程中,该公司全体职工齐心协力、团结一心,累计完成263项标准项目、45项技术监督项目、3项非标项目、4项标准化整改项目、4项技术改造项目,为机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续机组大修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来一次技术大练兵
4号机组大修是机组的一次深度修复,是干部职工的一场攻坚战,更是班组人才培养的“练兵场”。
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人才队伍现状,西藏公司紧紧抓住此次大修契机,开展一次技术大练兵,组织制定《运维人才基地建设方案》,将培训任务纳入4号机组“实干担当作贡献、安全优质高效保目标”劳动竞赛,为青年员工甄选一批品德优秀、素质过硬的师傅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青年职工集中培训和跟班培训,在机组解体、检修、回装过程中,让青年职工以更直观的方式迅速掌握机组的构造原理以及检修工艺,通过实践练技能、强本领,全力打造一流技术人才队伍。
“转子作为机组心脏般的存在,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机组的生产效率与安全。”2024年11月25日,4号机组转子吊出前,维护副班长王正桂带着徒弟们钻入机组内部,沿着交通廊道,爬过导水机构检修平台,穿过桨叶和导叶,再通过绳索滑到转子下方,进入了机组的“心脏”。“亲眼看到转子简直太震撼了!”新进大学生刘娱气喘吁吁地说道。王正桂针对转子的不同组件,“掰开揉碎”为大家讲解。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图纸和描述中的部件,如今就真实完整地展现在眼前,大家瞪大眼睛、全神贯注、认真聆听,奋笔疾书记录下每一个知识点。
大修期间,这样的场景在厂房里反复上演,哪里有检修任务,哪里就是临时课堂。“这是第一次看到设备解体,对设备的原理及作用更清楚了。”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刘娱兴奋地说道。
由于是首次大修,西藏尼洋河公司许多老职工经验也不足,所以在对青年职工进行培训的同时,他们也抓住机会,在检修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维护班长姚明星等人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会主动与检修技术人员围坐在一起,展开热烈而有序的讨论。大家没有职位的高低之分,只有知识的交流与碰撞;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有不断的探索与求证。姚明星说,“实际参与大修让我更直观地了解了设备结构,以后处理设备问题肯定可以做得更好。”
图为职工正在进行学习交流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整个机组大修期间,西藏尼洋河公司共组织集中培训、系统培训及现场培训18余次,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春潮擂鼓再出征,铁军踏雪战未央。当焕发“新生”的4号机组重新汇入尼洋河的碧波中,国能西藏人身上还有尚未洗尽的污迹,脸上还有尚未消除的疲倦,眼神里却满是澎湃的热情。雪山知道,这里的灯火从不会因风雪而黯淡;江河见证,这支国能铁军的脚步永远朝着光明的方向奋进!(林永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