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南的春夜依然沁着寒意。3月17日凌晨三点半,星光在喀斯特地貌的褶皱间流转,为群山披上一层银纱。山脊上,施工队队长黄伟志紧了紧身上的加热工作服,望着脚下沉睡的南广高铁轨道——再过半小时,首班动车就将打破这里的寂静。这是港北大圩光伏项目送出线路跨越工程冲刺的第五个深夜,整个团队正在与时间展开最后的博弈。

大圩光伏项目送出线跨南广铁路贯通

项目经理赵一帆指着BIM系统屏幕,蓝光映出他眼下的青黑:“施工延迟1小时,就会引发15个工序的连锁崩塌。”屏幕上的三维模型清晰标注着施工禁区:头顶是35万伏特高压电网,脚下是300公里时速的高铁动脉,中间悬着两条永不休眠的110千伏线路。2.6公里的输电线要在这举步维艰的空间里寻找穿越路径,每天仅有凌晨0-4点的“黄金天窗期”,叠加喀斯特地貌的昼夜温差与强腐蚀性空气环境,让整个工程如同在针尖上起舞。

凌晨铁路接触网验电、接地现场

时针回拨至施工首夜,无人机编队首次升空。红外监测屏上,绿色轨迹在夜空中编织出立体的安全网,这道“空中护城河”成功构筑后,迪尼玛绳编织的防护屏障在星光下泛出珍珠光泽。施工队首创的“量子纠缠施工法”在随后的作业中显威——通过双地锚张力场的精确匹配,让设备获得了毫米级的空间感知能力,先后预警23次潜在风险,甚至在浓雾中捕捉到导线偏差危机。

施工期间恰逢春潮阴雨天气,在凌晨0点至4点的“黄金天窗期”,作业人员克服外部环境,穿着内置加热层的工作服,在11℃低温中连续作战。安全帽上雨滴敲击的节奏与设备蜂鸣声交织,工人们的身影在钢塔间流动,如同发光的蚁群编织着能源经纬。彼时缠绕在山岩间的不仅是输电线,更是整个团队紧绷的神经。“抬头是呼啸而过的气流,脚下是带电线路的电磁嗡嗡声,但我们握操作杆的手必须稳如拆弹专家紧固最后一根导线。”队长黄伟志在施工日志里这样写道。

3月17日凌晨四时,电弧光划破云层。广西能源发展公司146小时的立体作战终告收官——成功跨越南广高铁接触网与两条110kV带电线路,港北大圩风光互补光伏项目220kV送出线最艰难的部分贯通了。

“这不是简单的线路跨越,而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微型实验室。十年前,我们还在追赶国际特高压技术;现在,中国能源基建人正在定义新的游戏规则。”望着穿过云雾的输电线,年轻技术员李宝森在朋友圈写下感悟。在他身后,晨光已穿透云隙,将钢铁塔架染成鎏金色,群山之间,这些沉默的钢铁巨人不仅架起了电力动脉,更在喀斯特地貌上铸就了一座向绿而行的里程碑。随着首班高铁呼啸而过,能源革命的篇章正在桂东南的褶皱深处续写新的传奇。(梁耘侥 韦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