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兄弟们来接班了,快回家看看吧!”接班人员拍了拍回山坪风电场主值王万祥的肩头。
2月16日,国家能源集团重庆新能源开发公司回山坪风电场迎来新年的第一次交接班,对于已在工作岗位上驻守4个春节王万祥来说,这一天,仍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在风场坚守的22个漫长日夜,凛冽的寒风并没有吹散他对归家的渴望,反而让这份期待在心底扎得更深。
图为海拔1800米的回山坪风电场视野
重庆新能源开发公司回山坪风电场,地处七曜山山脉“脊梁”,风电场所处之地地势险峻、海拔高耸,每到冬季更是天寒地冻。积雪覆盖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那条通往风场值班室的“大道”,因结冰严重人车均无法通行。早在1月26日,王万祥等一行春节值守人员便毅然踏上了上山的攀爬之路。这条上山的小径十分险峻,四周被大雪覆盖,杂草肆意丛生,荆棘密密麻麻遍布期间。他们仅靠着一根登山棍、一双冰爪,在这艰难的小路上艰难前行,在狭窄陡峭的石壁上奋力攀爬。
“现在这条小路可比以前好多了,公司在险要陡峭的地方安装了手持索道。”王万祥宽慰新员工说道。从山脚通向值班室,短短1.5公里的历程,却要花费近三个小时。这一段路,海拔落差约800米,沿途常有高达数米的石壁阻碍,他们必须全神贯注,找到合适的落脚点,然后用登山棍支撑住身体,小心翼翼地向上挪动;山间道路还常有宽度不等的沟壑,冰雪使得路面湿滑无比,让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尽管他们万分谨慎,用冰爪紧紧抓住地面,但还是难免会不慎滑倒。“这月屁股墩指标超额完成!”王万祥笑着调侃,冻红的脸颊却绽开笑意,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守护万家灯火的使命,正是责任,让他们在艰难险阻面前,始终坚定如磐。
图为通向回山坪风场的崎岖道路
经过三个小时的艰难攀爬,一行人终于抵达海拔1800米的升压站。放眼望去,连绵无垠的山峰被茫茫大雪所覆盖,海翻涌间,数十台白色风机如巨人列阵,桨叶切割寒风的簌簌声与设备嗡鸣交织成独特的韵律,诉说着国能人的默默坚守与付出。望着眼前这一幅壮丽的景象,王万祥不禁感慨:“回山坪风电场投产7年,这条‘野路子’,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硬生生踏出来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让“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在此刻具象化。
他们一上山,便开始了长达22个日夜的默默坚守。以升压站的轰鸣声为战鼓,每天坚持巡检设备、记录数据、清理积雪……从变压器到无功补偿设备,再到控制系统,确保一切正常运行。霜花在安全帽上凝成白边,这是冬日值守的特殊“簪花”。
图为值守人员上山实景
2月8日,连续的阴雨天气后,气温在降到零下10度。配电室的门已被积雪封成“奶油蛋糕”,绝缘瓷瓶上挂的冰柱足有手臂粗。“抄家伙!再埋下去设备要‘冬眠’了!”王万祥振臂高呼,三个人扛着工具在雪地里踏出稀稀拉拉的脚印。你一推,我一铲,厚厚的雪被辟出两道战壕。狂风卷着雪粒子直往领口灌,还没待人反应过来,便被此起彼伏的号子声碾碎——“嘿哟!这鬼天冻得瓷瓶直打摆子!”“再加把劲!别让变压器咳出冰碴子!”戏谑的呼喝在零下十度的空气里结晶,落地竟成了滚烫的暖流。
忙完一天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及家中趣事时,一个个平日里如钢铁般坚毅的男子汉,眼神中流露出无比的温柔。有人轻轻摩挲着手机屏保上孩子的笑脸,有人静静地望着窗外的深邃的黑夜出了神。“最遗憾的就是不能常伴家人,错过了孩子很多成长瞬间。”话语尾音坠入寒夜的寂静,众人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心中满是对家人的愧疚。“但......”王万祥挺直了铁塔般的脊背,目光坚定地说道,“看到场站稳定运行,在阖家团圆之际,电力源源不断输送到千家万户,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幸福和满足。”对他们来说,“年味”就是坚守在岗位上,守护场站的稳定运行,守护万家的团圆安宁。
图为运维人员巡检的背影
王万祥22天的坚守,在这一天悄然画上了句号。七曜山脉的“云上哨所”,将迎来新一轮的故事。(陈佳仪、何佳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