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清水河170兆瓦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吊装 5月20日,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公司清水河170兆瓦风电工程首台风机吊装成功。图为风机吊装现场该项目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境内,规划项目建设容量为170兆瓦,安装34台单机容量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约为41022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37万吨,减少年排放量二氧化碳33.97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企业 2024年05月22日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 0 点赞 0 评论
国家能源集团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达国际领先水平 5月17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承担的“CO2近零排放的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开发”项目成果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建议开展更大规模的煤气化燃料电池(IGFC)发电系统工程验证与示范。在“双碳”目标下,燃煤发电面临效率提升和CO2近零排放的瓶颈问题。IGFC是将煤气化与高温燃料电池结合的发电技术,可实现煤基发电由单纯热力循环发电向电化学发电的技术跨越,突破卡诺循环 企业 2024年05月22日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 0 点赞 0 评论
低调的晶硅赛道“守门员”,正在从稀缺迈向主流 “我们的团队已经明确得出结论,各类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的终极方向都是BC电池。”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的同类发言,已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激起行业无数讨论。考虑到BC电池并非具体某一种电池类型,而是作为通用平台型技术,能够与PERC、TOPCon、HJT乃至钙钛矿相结合的自身特性,加之堪称晶硅赛道“守门员”的高转换效率,对其“终极技术”的论断似乎不无道理。当然,对BC路线的提倡也很难不被一部 企业 2024年05月21日 来源:能源杂志 0 点赞 0 评论
首届光储创新技术大赛正式启动!推动中国光储由“智”提“质”! 光储创新,绿色未来!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号召,深入推进我国光伏与储能技术加速发展,近日,由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发起的首届光储创新技术大赛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光储人征集光伏及储能领域技术及产品等优秀科技成果、前沿技术、应用案例等。汇智聚力,助力中国光储行业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 企业 2024年05月21日 来源:PV Daily News 0 点赞 0 评论
国家能源集团潼关4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转入商运 5月16日,国家能源集团陕西公司潼关区域代字营、秦东共计4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项目完成陕西省电力交易中心平台注册,从工程调试阶段正式转入商业运营。图为秦东农光互补光伏项目鸟瞰图秦东、代字营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属于陕西省渭南市第一批大型新能源基地和保障项目,位于渭南市潼关县,占地面积约11100亩,总装机容量为400兆瓦,共设168个发电单元,建设两座110千伏升压站,有16条35千伏集电线路接入1 企业 2024年05月21日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 0 点赞 0 评论
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打通雄安新区农产品出海新通道 5月17日,X7304次专列满载来自雄安新区的玉米芯集装箱货物,自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河间货场发往黄骅港,后续将通过海运模式抵达广东,标志着雄安新区农产品出海新通道的全面贯通。图为玉米芯集装箱货物列车在河间货场等待发车此项农产品运输业务由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黄骅港务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协作开展。玉米芯货物采用40英尺标准集装箱装载,自雄安新区经106国道运输至河间站,通过 企业 2024年05月21日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 0 点赞 0 评论
一场跨越两万里的双向奔赴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举办“Z世代(中欧)能源行”山东专场国际开放日活动 5月18日至20日,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公司“Z世代(中欧)能源行”企业国际开放日活动在山东威海举行。来自6个国家的10名外籍青年们组成参访团,走进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探寻中国能源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进程,感受齐鲁大地的文明根脉。图为10名参访团成员在国华投资荣成风电场打卡共青团山东省委、威海市政府、中国外文局相关领导,以及国华投资领导出席了18日的活动开幕式。仪式上,国家能 企业 2024年05月21日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 0 点赞 0 评论
辣评|新贸易战的另一面:换取上游产品的自由贸易? 又一个小道消息被证实了。周二(5月14日)北京时间晚间,美国拜登政府再次动用自由量裁权,宣布对我国一系列产品加征额外关税。此次关税增加涵盖多个领域和多种产品。这无疑标志着继2017年时任特朗普总统开启贸易战后,新一轮贸易战的到来。本次额外关税包括:●电动汽车关税从 25% 提高到 100%;●锂离子电池和其他电池部件征收 25% 的关税(之前 7.5%);●光伏 企业 2024年05月20日 来源:能源杂志 1 点赞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