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经国务院批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CO2)、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
我国碳市场自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仅将电力行业纳入履约阀内。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约80亿吨,占比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达到60%以上。
此次将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可通过“激励先进、约束落后”加快出清落后产能,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传统路径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转变,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助力走出“内卷式”竞争模式,不断提高行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工作安排,为保证三个行业平稳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印发专门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其完成时限。印发实施年度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建立新纳入行业配额分配制度。
1、2024年配额与排放量等额分配,2027年适度收紧
与欧盟碳市场“设定绝对总量并逐年递减”的模式不同,我国以“强度优先、兼顾总量”整体思路实施配额分配工作,此类方法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提供缓冲。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方案》明确三大行业“2024年度配额基于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2026年度配额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2025 年底前,新纳入履约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需完成首次履约工作,但不会有配额盈余或缺口,目的是推动企业熟悉市场规则为主要目标,培育市场主体,减少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方案》提出,2025-2026年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能产出挂钩,合理确定配额盈缺率,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这一设计吸取了发电行业履约的经验教训,为企业提供适应期,避免因配额溢出冲击碳价。2021年,电力行业首批履约期因基准值设定宽松,是的碳市场配额盈余率过高,降低了市场流动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事,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方案》删除“配额免费分配、不设置配额总量上限”表述,2025、2026年“碳配额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能产出挂钩,合理确定配额盈缺率,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
从政策导向上看,该方式不预设绝对配额量上限,将配额量与产品产量挂钩,根据单位产品产量碳排放的平均或先进水平设定基线,低于基线排放水平的企业将存在配额盈余,高于基线排放水平的企业将存在配额短缺,不限制企业生产,鼓励先进企业多生产。在这一模式下,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会对行业企业发展产生收缩性效应。
借鉴发电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的成熟经验,我国将分两阶段推进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启动实施阶段(2024—2026年度),以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推动企业熟悉市场规则为主要目标,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监管,提升企业履约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协同推进化解过剩产能作用有效发挥,碳市场功能作用初步显现。
在深化完善阶段(2027年度—),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各方参与市场能力,不断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逐步适度收紧机制,推动单位产品产量碳排放不断下降,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完善,协同推进化解过剩产能作用进一步提升,碳市场功能作用充分发挥。预计在此阶段,我国将逐步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取消免费配额、引入拍卖机制的方向,推动碳价信号引导技术创新。
2、碳市场扩围释放碳市场需求,推动碳价市场化
回顾电力行业2021、2023、2024年三次履约期,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由于,碳市场当前仅覆盖了发电行业,参与主体高度同质化,加之碳市场配额溢出效应明显,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不足。
基于此,在电力行业第三个履约周期,国家管理部门推动配额履约机制改革。重点改革内容包括,将缴制度时长由“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引入配额结转机制。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第三个履约周期交易活跃度明显改善。经过近四年的发展,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改善,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
本次碳市场扩容后,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基于此,可以判断短期内不会对碳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2027年后随着配额收紧,碳市场交易、ccer交易需求也将释放出来,碳定价的市场机制也将逐步完善。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我国除火电行业外的高排放行业,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高、高碳锁定效应强。在扩围企业碳成本量化分析上,按照2023年发电行业配额缺口率0.5%为基准,行业内测算2026年三大行业配额缺口约1500万吨,钢铁、水泥、电解铝缺口分别约为875.25万吨、588.45万吨、36.3万吨。按照100元/吨的碳价水平,三类行业显性碳成本分别约为,8.75亿、5.88亿、0.36亿元。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完善碳定价机制方面,扩围实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过去的三个“单一”管控向三个“多元”转变,即由单一行业管控转变为多行业兼容市场、单一能源活动排放管控转变为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管控、单一的二氧化碳管控转变为多种温室气体管控。
在进一步丰富参与主体、提升市场活力的基础上,将更多边际减排成本不同的主体纳入市场统一管理,更有效降低了全社会减排成本。碳价为新纳入行业企业开展气候投融资、碳配额质押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形成“投资—减排—收益—投资”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良性模式。
此外,碳市场也将催生新的产业机遇,随着碳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在碳核查领域,新增的大量核查需求,第三方核查市场规模将有所扩大,碳资产管理人才需求攀升。在数据管理上,控排企业碳监测逐步向数字化、精准化升级,数据质量要求趋于严格,碳排放数据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需求也将释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