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息的黄河流入内蒙古自治区时,勾勒出壮美的“几字弯”。乌海市,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
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一个有着60多年开采历史的传统煤炭企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煤海“新星”,在历史长河中,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图为乌海能源公司生态重建后的矿区环境(田杰光 摄)
如今,漫步在夏日的矿区,从清洁能源投用到绿色智能开采,从矿区环境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一幅蓝天白云、生态和美的煤炭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画卷正不断丰富延展。这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迁背后,映照出乌海能源人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坚持,更见证了乌海能源着眼未来,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探路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煤田到林海 踏革新之路而来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
作为乌海市最大的煤炭企业,乌海能源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积极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为充分发挥黄河几字湾上的“绿色引擎”作用,乌海能源承担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与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着力解决黄河湖泊底泥利用率低与矿山生态修复基材缺乏等技术难题,底泥资源化利用率达85%,改性后的湖泊底泥保水率可提高1倍以上,植物生长率达90%以上,扬尘发生率降低75%。
“晴天一脸灰,雨天一身泥。”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曾经常挂在矿工嘴边的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矿区恶劣的生态环境。
生态重建,迫在眉睫。
挑战面前,为进一步探索生态治理模式,乌海能源以老石旦煤矿Ⅲ号矸石山为示范,开展基于绿植纤维基质材料与优化配置模式、生态修复物种筛选与优化配置、微生物菌剂应用等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与示范。
由于矿区治理区土壤极为贫瘠,含盐量高,属于中度盐碱化土壤,选种成了生态治理极为重要的一环。公司选取40种典型植物进行模拟及现场试种,最终筛选出芨芨草、波斯菊等12种宿根植物投入矸石山生态环境修复种植。
“经过这些年的环境治理,山青了、草绿了,石鸡、野兔、岩羊这些野生小动物也会经常‘光顾’矿区,运气好,还能抓拍几张图片留作纪念呢。”摄影爱好者李亚桐满心欢喜。
图为“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与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现场(包蕾 摄)
现如今的矸石山,满眼翠绿,风光旖旎,实现了从“黑”到“绿”的完美蜕变。
这些,只是乌海能源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征程中务实之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公司累计投入约18.79亿元,推动实施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等6大类130项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规范化整治54个排土场,生态修复绿化面积约735万平方米,建成15个煤场封闭项目,硬化矿区道路46公里,淘汰燃煤锅炉35台,累计建成1078亩生态林、917亩公益林,为煤炭企业可持续转型发展贴上“绿美”标签。
厚植生态底色 新图景扑面而来
围绕推动传统产业迈向绿色化、智能化,乌海能源积极建设了一批高、精、尖项目,促进产业链、价值链迈向高端水平,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无废企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公司把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作为煤矿优化能源结构必经之路,建立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机制,谋划矿区生态治理新模式,坚持绿色清洁生产,为生态“减负”。
推广应用永磁驱动高效节能电机、加大矿井水及生活污水利用、淘汰高耗能设备、充填开采……
一项项节能降耗举措,汇聚起低碳发展的澎湃力量,在百里矿区喷涌勃发。
全力推进充填开采技术工艺,有效解决矸石外排、大量压覆和边角呆滞资源开采难问题,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黄白茨煤矿连采连充工作现场,矸石废料和水泥浆在支巷上部自然混合后进行充填,充填开采新工艺有序推进,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还解压井田范围内呆滞资源,有效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不仅如此,加大矿井水及生活污水利用率,也赋予了低碳发展更多动力。
图为“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与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现场 (包蕾 摄 )
乌海能源建成完善老石旦煤矿等8个煤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个矿井水处理项目,充分发挥现有矿井水、生活污水等污水处理系统作用,实现井工煤矿废水全部处理达标复用。
如何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写深写透?
聚焦矿区生态建设用水极度短缺的瓶颈,公司充分利用乌兰淖尔湖蓄水区的汛期补水和分凌水,将分凌水通过加压泵站输送至规划建设的调蓄水池,项目建成后,可解决黄白茨煤矿、五虎山煤矿、苏海图煤矿3个煤矿约300万平方米生态环境修复绿化灌溉问题,年节约绿化用水费用约612.6万元,这项工程的建成,又将成为公司绿色发展篇章上的浓重一笔。
为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零散场所取暖和夏季矿区洗浴问题,公司还完成了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供热技术改造,通过利用太阳能替代部分电能,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年节约电量330万度。
绿色低碳转型 释放发展新活力
在推动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乌海能源从未停止探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思维,寻找发展新机。
图为在排土场、采煤沉陷区建设的“光伏+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现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循环发展。(薛茜 摄)
“你们能想象到吗?这儿以前是一片黑黢黢的矿区矸石渣堆。”站在矿区生态建设示范点平台上,望着眼前20余万块太阳能光伏板鳞次栉比、光影闪耀,该项目负责人感慨着。
几年前,“光伏发电”对乌海能源而言,还是一个未知领域。
“双碳”背景下,为清洁能源产业迎来广阔空间。乌海能源抢抓机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目光对准“光伏+矿山生态修复”,积极探寻新能源带来的新动能,完成由“煤”到“电”的探索。
通过对矿区井田范围内渣堆采取削坡放坡、底部台阶边坡固化、坡面覆盖黄土、播撒草籽等一系列修复措施,利用采煤沉陷区、露天煤矿排土场等闲置土地,建设矿山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产业布局由传统化石能源向绿色新能源的转变。
在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基础上,乌海能源又陆续完成了五虎山煤矿、黄白茨煤矿、路天煤矿、骆驼山洗煤厂等8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累计形成清洁能源装机208.27兆瓦。
一条向阳而生、逐“绿”而行的实干轨迹渐次清晰,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与治理后的矿山犹如一块块拼图,“拼”出了传统煤炭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新图景。
绿色,于乌海能源而言,已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追求。
瞄准瓦斯治理难题,公司聚焦煤层气资源再利用,低浓度瓦斯发电项目自投产以来,利用瓦斯发电量累计突破4.38亿千瓦时,转换利用氧化纯甲烷约1.99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约39万吨。
以安全、高效、绿色、智慧为底色,乌海能源逐步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全力推进黄白茨瓦斯氧化蓄热项目建设,目前,工程已开始点火试验,即将进入联合试运转。项目建成后,可将煤矿抽采瓦斯变为冬季供暖的重要来源,每年为矿区节约供暖费用2000余万元。
在乌海能源,这一项项绿色化、智能化的转型,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乌海能源将坚定不移走好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焦煤行业科技领军企业转型跨越之路,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