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驻村工作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把脚上有泥土、心中有群众、肩上有重担当做促进民族团结的行动指南,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用心养护“石榴树”、用情培育“石榴花”、用智共结“石榴果”,唱响了一曲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幸福之歌。
党建引领,用心养护“石榴树”
“遇见困难就找第一书记,他是我们的‘领头羊’,我坚信他会带着我们过上好日子。”拜什托格拉克村村干部热米里·艾买尔激动地说道。
图为拜什托格拉克村第一书记张林正在为村干部解决疑问
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新疆公司驻村工作队融入各驻村点党支部,深入开展“组织共建、阵地共筑、人才共育、困难共帮、产业共扶、文明共促”六大结对任务,按照创建“五个好”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打造“四个合格”党员队伍,帮带培育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通过完善党建阵地建设,不断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提高了基层治理水平,厚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自从我们村集中办公楼盖起来,村民们办事再也不用东跑西转了,在一栋楼里就把问题全都解决了。”村干部海里其木·阿布地艾尼正忙着引导农民前往办事台。
该公司驻村工作队先后修建了村级办公楼、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实现乡村办公有场所、活动有场地、学习有去处。
“司地克爷爷,今天的饭菜还合胃口吗?”一到中午饭点,夏玛勒巴格村的养老助餐点准时开饭,20余名老人陆陆续续赶来用餐,现场有说有笑,一片和谐的景象。
买提司地克·依布拉衣木抹了抹嘴说:“今天这个饭嘛跟以前一样,香的很嘞!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吃完饭的司地克笑眯了眼。
驻村10年来,新疆公司累计捐赠各类图书10万多册,为民办实事1500多件次,打造养老助餐点10个、创办“六点半”课堂兴趣培训班21个、安装太阳能路灯4000余盏、构筑渠桥500余座……实现了村庄“颜值和内涵”双向大提升,真真切切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人民群众的守望相助中不断实现共同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交融,用情绽放“石榴花”
肉孜节期间,工作队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大力宣扬民族团结典型事迹,培育村民之间手足相亲的团结氛围。
图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现场
“今天的活动很精彩,我教驻村队的哥哥们跳维吾尔舞蹈,他们教我学习国语,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刚从文化活动中心走出来的村民买吐木尔·麦麦提充满喜悦之色。
新疆公司驻村工作队长期致力于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以文化交融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思想润物无声地融入村民生活。
驻村10年来,累计开展慰问老党员、民族团结进步暨十星级文明户、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认亲等专题活动600余次,潜移默化推动“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驻村队员,要时刻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做民族团结的表率,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才能对得起党和公司党委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这是新疆公司驻村工作队总领队亚力坤·吐尔逊对队员们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
“他们资助我上大学,明年毕业了我也要回到村里,跟他们一起为乡村振兴事业做贡献。”2023年9月的捐助现场,受到资助的热比娅木·买买提期望地说。
“扶贫扶智”是拔除“贫根”的有力抓手,从2015年起,新疆公司每年捐赠250万元,资助500名新疆和田地区贫困大学生。截至发稿时,已累计捐赠2250万元,捐助了4500名大中专大学生,为乡村建设储备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从援建学校,到资助上学,提供就业,再到培养成才,新疆公司不断为南疆群众的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助力,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助力,绽放了馥郁芬芳的民族团结“石榴花”。
产业先行,用智结出“石榴果”
玫瑰花合作社、风兮果园特色产业园、温室大棚规划区……如今的于田县正在逐步向现代化生态化农业模式发展。
“如孜罕大娘,要摘大一点的花蕾,这样才能卖出好价格。记得12点之后就不要再采摘玫瑰花了,卖不出好价格。”
图为拜什托格拉克村第一书记张林正在带领花农采摘玫瑰花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疆公司驻村工作队制定了以产业帮扶、精准扶贫助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走出了一条发展产业与民族团结工作相结合、推进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相融合、带领群众增产增收与文明建设相促进的发展之路。
“在工作队的宣讲和动员下,我报名来到家门口的服装厂上班。现在我已经学到了手艺,掌握了致富本领,生活越过越好。乡亲们看见后非常羡慕,也都想学一门技术增收致富。”村民再娜普汗·买赛地高兴地说。
企业+产业+就业,是新疆公司驻村工作队探索出的一条新的帮扶致富路。
十年间,新疆公司驻村工作队带动7个帮扶村累计安置100多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基本实现了一户一人就业全覆盖;投入资金1000万元,整合村集体土地100多亩,建起27座标准化蔬菜温室大棚,带动附近38户村民人均年收入2.4万余元,168户脱贫户每年分得38万元大棚“红利”;主动吸纳南疆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16人,人均年收入30000元以上,带动500多个困难家庭稳定脱贫增收……
“千万工程”以来,新疆公司驻村工作队始终以脚沾泥土衣沾尘的工作作风,在崭新的赛道上不断“揭榜挂帅”;用手撷芬芳感真情的工作态度,与群众共同收获民族团结大格局下和谐共富的“甜石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